共23题,约25130字。
肥西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天下”是具有中华文明独特性,同时也将会对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重要理念。挖掘“天下”理念蕴含的丰富思想意义,不仅能够让现代中国人理解它在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可以让现代世界思考它可能对现代人类多元文明共存的重要意义。
在中华历史上,“天下”一词除了地理空间的字面意义之外,还包含着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其一,政治秩序的“天下”制度。上古华夏经历了从单一氏族方国的“五帝”到“协和万邦”的夏商周王朝,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国家。特别是西周王朝通过分封制,将不同地域纳入一个“九服”制度的政治共同体,形成以周天子为核心的天下政治体系。秦汉帝国的“天下”政治秩序又发生变化,实行中央王朝直接统治地方的郡县制,加上中央王朝通过朝贡、册封的藩属,以及遥远的蛮荒之地,构成后世中国政治秩序的“天下”空间。无论是西周王室通过分封制主导的天下,还是秦汉帝国通过郡县制统辖的天下,均是建立在亲疏尊卑基础上的一种政治制度。
其二,人文价值的“天下”理念。当西周的天下体系解体后,为了重建天下秩序,春秋战国诸子纷纷推出未来天下的不同构想,而此时诸子开始思考并倡导新的“天下”意义。开创民间讲学的孔子及其儒家学派,建构了仁义价值的天下有道理念。早期儒家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希望在礼崩乐坏的东周重建礼治秩序的天下,但是他们普遍具有“天下有道”的超越精神。所以,孔子开创的“天下有道”理念,完全是一个不断提升、超越的价值序列,他从和谐的礼治秩序提升出普遍性的仁义价值,又不断将人间仁义与超越天道融通起来,与“天下”相关的价值理念进一步获得超越的永恒性。
中国天下理念标榜一种王道精神,批判霸道政治手段。王道是要建立一个平等互爱的人文世界,而霸道却是用暴力强化等级差别的政治秩序。中国传统天下理念孟子区别了“得国”与“得天下”的不同,他说:“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孟子认为不仁的霸道者虽然可以获得一时的政治权势,但是绝不能够获得长久的天下,因为得天下者必须首先能够得天下民心,即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而一切政治家希望能够得天下民心,必须首先坚持以仁义得天下、治天下,也就是以王道而得天下。
显然,仁义、王道的天下理念都是理想化的,而儒家的天下理念在追求理想的同时,又是从西周、两汉的政治现实出发,并且希望兼顾现实可能的。早期儒家提出天下理念的同时,又提出区分小康与大同的不同历史阶段。中国人既向往最高的大同理想,同时又承认自己所处的时代是“小康”时期,“小康”之世是从现实出发的不得已的主张。但是,人类不能满足于小康,而应该在“天下为家”的时代想到还有一个“天下为公”的理想,这恰恰是天下理念中包含“天下大同”的人类理想。所以,“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大同理想,既是我们批判小康时代不足与缺陷的参照,也是我们奋斗前行的长远目标。因而,仁义的天下,也是王道的天下,最终目标是大同的天下。
(摘编自朱汉民《天下、天下为公及其现代意义》)
材料二:
从中国的大国地位与各国全球责任的关系看,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积极担当国际责任的行为,为推动国际治理体系变革贡献了重要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国强必霸和冷战思维等固有逻辑的破解和重构,着眼于缓解世界难题的需求与理论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具有中华文明独特性的“天下”理念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挖掘其丰富思想意义有助于现代人类多元文明共存。
B. 春秋战国诸子为了重建天下秩序推出了未来天下的不同构想,其中孔子及其儒家学派建构的仁义价值的“天下有道”理念最受欢迎。
C. 儒家的天下理念虽然是理想化的,但也希望兼顾现实,提出区分“小康”与“大同”的不同历史阶段,其中“大同”是中国人追求的最高的社会理想。
D.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明多样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国强必霸和冷战思维的固有逻辑不利于世界发展。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论述了“天下”理念的丰富内涵,材料二重点论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B. 材料一介绍中国“天下”收治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并指出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天下都建立在亲疏尊卑基础上。
C. 中国天下理念推崇“王道”,批评“霸道”,《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和齐宣王 对话就是很好的例子。
D.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旨在彻底解决世界面临的各种问题,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3. 下列选项中的“天下”与材料一中政治秩序的“天下”含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白居易《长恨歌》)
B.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C.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D.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4. 材料一谈到的“天下大同”理想与材料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何联系?请简要概括。
5.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中国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下山的人(节选)
王族
零公里。
路碑上的这三个字,李小兵看了很久。
李小兵是汽车营长,身高一米八五,人称“大个子营长”。他平时在队伍前讲话,嗓门大,声音粗,胆小的战士会发抖。李小兵的弟弟李大军也在汽车营当兵,他在三天前就应该下山,但直到昨天也没有消息,李小兵等了两天,到了今天再也无法镇定,便来“零公里”等弟弟。车队下山要经过“零公里”,他在这里等,不会落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