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210字。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诵读文章中的议论和抒情句,理解其含义,体会其表达作用。
2.品析文章质朴无华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
3.理解母亲对“我”精神品格形成的重要影响,感悟老一辈革命家由爱母亲升华到爱人民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
1.诵读文章中的议论和抒情句,理解其含义,体会其表达作用。
2.品析文章质朴无华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
【教学难点】
理解母亲对“我”精神品格形成的重要影响,感悟老一辈革命家由爱母亲升华到爱人民的思想境界。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母亲是勤劳的,作者是如何表现母亲的勤劳的呢?作者的叙述和回忆又蕴含了怎样的复杂感情呢?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自然过渡,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一
1.探究任务
母亲的“勤劳”表现在哪些具体的描写中?作者又是怎样来表现这种持续“一生”的“勤劳”的?请你找出关键语段,做一些品析,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探究方法
(1)浏览课文,自主找出、品读关键语段。
(2)梳理具体事例,感受母亲的形象。思考:作者回忆了母亲的哪些往事?这些事例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质?可以用表格或者思维导图的形式,概括典型事例及母亲的形象。
(3)分组讨论,交流思考结果。
3.成果展示
品读关键语段:
①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 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这段话着力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一生”。第一,先用“议论句”总括了“母亲是个好劳动”,再用“支撑句”具体展开来写母亲是如何勤劳的。第二,从劳动时间长的角度来表现母亲的勤劳。“从我能记忆时起”说明母亲一贯勤劳,扣住了“一生”。“天不亮就起床”说明劳动时间特别长。“总是”告诉我们没有例外,说明母亲的勤劳是常态。第三,从劳动量大的角度来表现母亲的勤劳。母亲需要做的工作包括“煮饭”“种田”等很多种类。煮饭的量是“全家二十多口人”的,时间是“轮到就煮一年”。“还要”这个连词更是在强化母亲劳动的种类多、量之大。第四,从劳动强度上来表现母亲的勤劳。母亲不仅要做女性要做的“煮饭”“纺棉花”等工作,还要从事“挑水挑粪”等高强度的男性工作。第五,作者用逗号延长停顿,目的也是为了渲染母亲从事的劳动种类多。我们将句子“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调整成 “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比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用逗号的短句,停顿时间较长,更能凸现母亲所从事的劳动种类多,从而表现出母亲的勤劳。
②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 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
这一段话将母亲的勤劳放在家庭的勤劳中去写。先用“议论句”总括这一段的中心,然后一方面具体写家庭的勤劳,另一方面用家庭的勤劳来突出母亲的勤劳,从而表现出母亲的勤劳也是家庭的优良传统。
“每天天还没亮”照应上文“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目的是为了突出母亲一生勤劳,一贯如此,没有例外。“母亲就第一个起身”说明母亲在这个勤劳的家庭中是最勤劳的。“第一”“接着”和第二个“接着”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说明“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表现出了勤劳家庭的忙碌氛围和一定的组织纪律性。
③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这一段,着力表现的是母亲“勤劳”的“一生”。先用议论句 “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来强调母亲“一生”勤劳。“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一句,一方面表现出母亲勤劳至极,另一方面突出表现了母亲年轻时的勤劳。“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是在表现母亲老年时的勤劳。母亲从“生我”时到“老年”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