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500字。
摇曳多姿撼人心——论《牡丹亭》“至情”的演绎
福建师范大学2000级专升本汉语言文学专业 康建广
指导老师:福建师大 蒋松源副教授
摘要 以《牡丹亭》为例从呼唤精神的自由以个性的解放、奇幻与现实相结合、浓郁的抒情场面三方面广泛、深层次地论述汤显祖“至情”观的演绎及这种“至情”观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 至情 奇幻 摇曳多姿 意蕴
情感之于作品,犹如血液之于人体,都是内在的、热腾腾的,不停地流动着,把生机带遍全身。茨威格在《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借女主人之口说道:“真的,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也极感困难,没有办法给予当时我的那种感情一个名称,它竟能那么急迫地推动我去驱赶那个不幸的人,那种情感里面有着好奇的成分。可是,最主要的还是一种恐怖的忧虑。从头一秒钟起,我就隐隐约约感觉是谁也分析剖判不了的。尤其因为它错综复杂,来得过于急剧,过于迅速,过于突兀了。”这种情感的朦胧、漂浮、瞬息万变,使人们难以用语言加以准确描绘。从接受心理学和阅读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文学是以满足人的情感需要与自我认同为目的,帮助人们在对作品中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的观照中,发现并确认自我,从而在思想和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一枝独秀的明戏剧《牡丹亭》在情感方面淋漓尽致的演绎和张扬是同时代其它爱情剧所无法媲美的。汤显祖在文学艺术长廊中,以他对艺术独特的理解,创造性地利用戏剧完整地展示了他的“至情”观。对于“情”的认识和评价,是我国哲学史和美学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传统文学中,关于“情”的描写也或多或少地出现过。面汤显祖的戏剧代表作品《牡丹亭》它所谱写的这首至真至纯至美的爱情颂歌,是中国戏剧史上令人心醉、心悸乃至心折的经典现曲目。可以说,它是中国古典戏剧文学中全方位,深层次演绎“至情”的作品。《牡丹亭》内容写的是女主人公杜丽娘与男主人公柳梦梅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汤显祖运用戏剧的多元境界,从而产生了无穷的艺术魅力。以下就以《牡丹亭》为例,分析汤显祖“至情”观的真情演绎。
一、 呼唤精神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牡丹亭》“至情”演绎的特征之一
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写道:“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
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里所说的情,并不是指单纯的爱情,现时是强烈的个性自由的呼声。在《牡丹亭》里表现为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追求。
1、杜丽娘性格的形成过程是呼唤精神的自由个性解放的直接体现。
《牡丹亭》是把杜丽娘塑造成:“月可沉,天可瘦,泉台可暝,獠牙判发可狎而处,而‘柳’、‘梅’二字,一灵咬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