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题,约16540字。
12.《石钟山记》训练题
一、小阅读-课内
1.苏轼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后人认为,作者的结论也是片面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B.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C.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D.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尤疑之”中的“余”是第一人称代词,类似的还有“吾”“我”“予”等;第二人称代词有“汝”“尔”“若”“乃”等。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与“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中的“适”字含意不同。
C.“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中的“绝”字含意相同。
D.丁丑,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就引《水经》上的话,交代石钟山的处所,紧扣题目,点出石钟山,引起下文。
B.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很大。
C.文中写绝壁下的景观,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D.“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是说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真相,却不想告诉别人。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6.苏轼夜访石钟山,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了“噌吰”之声形成的原因,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这个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