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4740字。

  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词语书写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掺和(cān)       贮蓄(zhù)       倜傥(tǎng)     人情事故
  B.热忱(chéng)    怂勇(sǒng)       静谧(mì)      混为一谈
  C.徘徊(huái)      庇护(bì)        余晖(huī)      骇人听闻
  D.酝酿(liàng)     分歧(qí)        烂漫(làn)         刨跟问底
  2.选出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巍巍华夏,五千年的文明闪耀星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让我们引以为傲。数千年的历史,______________,从未中断。那是因为我们______________了文化之根,没有忽略农耕文明之美。农耕文明带给我们的______________是物质上的满足,______________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A.奔流不息       守卫       不仅       更
  B.浩浩汤汤       守住       尽管       也
  C.奔流不息       守住       不仅       更
  D.浩浩汤汤       守卫       尽管       也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外边的吵闹声突然渐渐消失了。
  B.为了搞好工作,我们要虚心接受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C.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青少年时期是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D.新闻工作者要为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营造昂扬向上、团结奋进、开拓创新。
  4.下列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
  ②每一学年开始,给新的一班学生上课,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
  ③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
  ④他后来配了一副眼镜,这副眼镜一只的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这就更怪了。
  ⑤因此他的呢帽的前檐压得比较低,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
  A.①②⑤③④ B.③①②⑤④ C.①③②⑤④ D.③①⑤②④
  5.下面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原名为《城南旧事》,收录了鲁迅先生在1926年创作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社戏》等10篇回忆性散文。
  B.寓言《皇帝的新装》作者是安徒生,丹麦作家。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女娲造人》等。
  C.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鄙人”“寒舍”“高寿”属于谦辞,“惠顾”“赐教”“舍弟”属于敬辞。
  D.《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书籍,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二、情景默写
  6.古诗文默写填空。
  (1)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
  (2)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
  (3)              ,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4)                ,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5)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用一幅温馨、安适的画面反衬出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6)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蕴含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的句子是:                ,            。
  (7)《〈论语〉十二章》中感叹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的句子是:             ,           。
  三、诗歌鉴赏
  阅读古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按要求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7.下列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古时尊右卑左,故称贬官为“左迁”。
  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暮春时令,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氛围。
  C.次句直叙其事,“闻道”即听说,可想见诗人得知挚友被贬时的惊愕痛惜之情。
  D.本诗抒情寄慨,诗人因怀才不遇而心生的“愁心”,给诗中意象涂上浪漫的色彩。
  8.“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自选一角度简要赏析。(提示:可从炼字、修辞、写法等角度,任选其一进行赏析)
  四、对比阅读
  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