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7180字。

  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
  炊烟是农村最美的一张名片。薄雾轻笼的早晨,一根根或细长或短粗的烟囱里,冒出淡淡蓝蓝的细腻烟雾,风吹过,这些仿佛蜃气好像雾霭的轻烟渐淡,最后消散无踪。而黄昏的炊烟,又有一种别样的艳丽。红彤彤的夕阳给小村dù了一层金边,这个时候,从______的房顶袅袅升起的丝丝缕缕,在晚霞的照射下,______在那个小村落里,______着一种朴实,一种单纯,这烟就像这越发落mò的村落,古朴、恬静、温暖。在炊烟的呼唤下,人们从山间、田里、河畔顺着村道走回来。炊烟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
  难怪中国古代文人无论桀骜还是恬淡,无论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在诗句中总会提及炊烟,悄悄地织构美好。比如陶渊明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范成大有“指点炊烟隔莽苍,午餐应可寄前庄”,蔡襄有“孤舟横笛向何处,竹外炊烟一两家”……炊烟就是人,就是家。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
  1.下列给语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和根据拼音书写的汉字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轻笼lóng        河畔bàn        度        落寞
  B.轻笼lǒng        河畔pàn        镀        落漠
  C.轻笼lǒng        河畔pàn        镀        落寞
  D.轻笼lóng        河畔bàn        度        落漠
  2.依次填入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错落有致        缭绕    升腾 B.长短不一        缠绕    奔腾
  C.长短不一        缠绕    升腾 D.错落有致        缭绕    奔腾
  3.“这时候,村子终于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彻彻底底清醒过来。”这一句话在编辑时遗漏了,请问放在下列哪一处最合适?
  炊烟是农村最美的一张名片。①薄雾轻笼的早晨,一根根或细长或短粗的烟囱里,冒出淡淡蓝蓝的细腻烟雾,②风吹过,这些仿佛蜃气好像雾霭的轻烟渐淡,③最后消散无踪。④而黄昏的炊烟,又有一种别样的艳丽。
  A.① B.② C.③ D.④
  4.下列含“烟”的诗句与文段中划线句“炊烟就是人,就是家”意境相符的一项是(   )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D.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二、选择题
  5.某同学根据“杜甫相关文学知识表”作出了一些推测,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作品名称 创作时间/历史背景 作者经历
  《望岳》 73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此时在齐、赵(今山东、河北)漫游。
  《春望》 757年,安史之乱时期 756年,将家小安置在鄜州,只身前往灵武投命肃宗,途中为叛军所绊,困居长安。
  《石壕吏》 759年春,安史之乱时期,唐军退守河阳,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途经新安、石壕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这首诗。
  《月夜忆舍弟》 759年秋,安史之乱中 客居泰州(今甘禽天水),兄弟五人散处甘肃、河南、山东等地,只有最小的弟弟在身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61年,安史之乱还未平定 居住在成都近郊草堂。
  《江南逢李龟年》 安史之乱后 流落江南(今湖南一带),后来和李龟年重逢在潭州(今湖南长沙)。
  A.梳理创作时间及历史背景后,推测杜甫的创作高峰在安史之乱期间。
  B.阅读作者经历后,推测杜甫作品内容大多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如《石壕吏》等。
  C.依据标题,结合作者经历,推测出杜甫的诗歌有对战争的控诉、山河的赞美、亲人的思念等。
  D.梳理作者经历,发现杜甫一生多在漂泊中追求仕途,其作品也多表现漂泊中的孤独和仕途不顺后的淡泊超然。
  三、句子默写
  6.默写
  (1)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蕴含着旧事物必将被新事物取代的哲理的诗句是:                  ,                  。
  (2)说到奉献,人们常常借用李商隐《无题》中“          ,            ”一句,表达对奉献精神的赞美。
  (3)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遇到困难与挫折,这时我们可以用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诗句“          ,            ”自勉。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将诗人同情怀念之心托付给明月,遥寄对友人关心的两句诗是:        ,        。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