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9题,约12820字。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初测试高二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2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材料一: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做自己的文艺工作,但是这个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却是第一位的工作。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对于这些,以前是一种什么情形呢?我说以前是不熟,不懂,英雄无用武之地。什么是不熟?人不熟。文艺工作者同自己的描写对象和作品接受者不熟,或者简直生疏得很。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熟悉工人,不熟悉农民,不熟悉士兵,也不熟悉他们的干部。什么是不懂?语言不懂。就是说,对于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缺乏充分的知识。许多文艺工作者由于自己脱离群众、生活空虚,当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但显得语言无味,而且里面常常夹着一些生造出来的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不三不四的词句。
  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摘编自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曹雪芹如果没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做过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许多文艺工作者的作品语言无味,夹着一些不三不四的词句,是因为他们脱离群众,生活空虚,不熟悉人民的语言。
  B.人民生活存在着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文学艺术原料,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C.只有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深入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并完全消化了,文艺工作者才能创作出激荡人心的作品。
  D.“人民美学”范式在改革开放时期一度走向极端,主要表现在削弱了现实主义灵魂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了解人熟悉人是文艺工作者的首要工作,在此基础上,他们才能做好自己的文艺工作。
  B.从论证语言角度来看,材料一相对通俗易懂,平易近人;材料二相对典雅凝练,生动形象。
  C.在“共和国美学”的范式下,刻画先进人物和英雄的作品优于塑造世俗人物的作品。
  D.中国影视剧作品美学从“人民美学”到“共和国美学”的变化,与共和国的发展密切相关。
  3.下列选项,最符合改革开放前“人民美学”范式的一项是(   )(2分)
  A.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B.陆柱国的长篇小说《上甘岭》。
  C.埃德加•斯诺的纪实文学《红星照耀中国》。
  D.铁凝的短篇小说《哦,香雪》。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小题。
  狩猎
  阿来
  军分区的侦察参谋,银巴;农牧局的小车司机,秦克明;我呢,专业给文工团歌手填写歌词。我们是偶然凑在一起的狩猎伙伴,因为大家的身份脾气极不相同,更何况因为野生动物保护法,几乎我们渴望到手的飞禽走兽都受到法律保护了。
  我们沿着小径向深山里进发。四周一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