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000字。
重庆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8月月考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全卷共四大题23小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清楚。
2.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直接作答。
3.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2B铅笔填涂。
4.非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
一、现代文阅读(共3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共17分)
材料一:
《红楼梦》的意趣态度,开卷两回中写得很不含糊,只苦于读者不肯理会!有两种观察,可以说明历来“红学家”迷误的起源。
第一类红学家是猜谜派。他们大半预先存了主观上的偏见,然后把书上的事迹牵强附会上去。这派红学家有许多有学问名望的人,偏闹了笑话。为什么呢?其中有两个原故:一是他们有点好奇,以为那些平淡老实的话,决不配来解释《红楼梦》的。二是他们的偏见实在太深了,所以看不见这书的本来面目。从第一回,他们宁可相信极不可靠的传说,而不屑一视雪芹先生的自述。从第二回,把自己的意趣投射到作者身上去。如蔡孑民先生自己抱民族主义,而强谓《红楼梦》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总之,求深反浅,是这派红学家的通病。
第二类红学家我们叫他消闲派。读《红楼梦》,他们本没有领略文学的兴趣,所以只当作闲书读,对于作者的原意如何,只是不求甚解的。他们心目中只有如何华贵,如何阔绰,如何繁盛,恨不得自己变了贾宝玉,十二钗做妻妾才好。这种眼光,自然不值一笑;不过他们却不安分,偏说那个应褒,那个应贬,信口雌黄,毫无是处,并且以这些阿其所好的论调,强拉作者来做他的同志。他们几时考究过书中本文来。
我们要了解《红楼梦》作者的真态度,排除许多迷惑,不致于蹈前人的覆辙。我们现在先要讲作者的态度。
说作者的态度,我以为至少有两条可靠的途径:第一,从作者书中所说的话,推测他做书时的态度。这是最可信的,因为除了他自己以外,没有一个人能完全了解他的意思。第二,是从作者所处的环境和他一生的历史,拿来印证我们所揣测的话。
《红楼梦》的第一、第二两回,是本书的模子,是读全书关键。从这里边看来,作者的态度是很明显的。他差不多自己都说完了,不用我们费话。
《红楼梦》是感叹自己身世的,雪芹为人是很孤傲自负的,看他的一生历史和书中宝玉的性格,便可知道;并且还穷愁潦倒了一生。所以在本书楔子里说道:
“风尘碌碌,一事无成。”“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见第一、第二两回)
这些话,明白极了。石头自怨一段,把雪芹怀才不遇的悲愤,完全写出。
《红楼梦》是情场忏悔而作的。原书上说:
“更于书中间用梦幻等字,都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空空道人遂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逐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见第一回)
“警幻说:‘……或冀将来一悟,未可知也。’”(见第五回)
(摘编自俞平伯《红楼梦辨》)
材料二:
就常识说,假定一部小说值得成为文学作品,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由“移感”而来的“共感”,一是由想象而来的构成。前者是创作者与欣赏者所同,后者是创作者所独有。
“移感”是把自己的感情移向本来与自己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的意趣态度,作者写得并不含糊,在小说的第一二回都有非常明显的表述。
B.在俞平伯看来,“消闲派”红学家产生阅读迷误的重要原因是很少研究过书中本文。
C.没有想象力便不能构成任何纯文学的作品,作家的想象力是作品诞生的重要原因。
D.小说主题就是作者的人生观的体现,作家具备了人生观,其作品才会有文学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俞平伯看来,相信极不可靠的传说,或把自己的意趣投射到作者身上,都是产生阅读偏见的主要原因。
B.想要了解曹雪芹的写作态度,只能从《红楼梦》书中所说和作者所处环境及其一生历史这两条最可靠的途径着手。
C.由于第一、第二两回是读《红楼梦》全书的关键,所以首先要从这两回入手,理清全书脉络。
D.赵先生认识到《红楼梦》中的人物事迹和真实人物的事迹并不相符,可见赵先生反对《红楼梦》是作者自传的观点。
3.下列对于《红楼梦》的解读不是材料一所驳斥的一项是( )(3分)
A.贾宝玉的故事和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经历相似,所以《红楼梦》是讲纳兰家事。
B.民间传说顺治帝最后出家为僧,书中宝黛爱情的原型是顺治帝和董鄂妃的故事。
C.《红楼梦》中的刘姥姥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便出乖卖丑,是个毫无自尊心的村妪。
D.《红楼梦》中几首描写贾宝玉的诗词似贬实褒,寄寓了曹雪芹的愤世嫉俗之情。
4.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二段的论证思路。(4分)
5.对于“考证派”将《红楼梦》看作是自传或合传,你怎么看?请结合自己阅读《红楼梦》的感受,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小题。(共16分)
文本一:
宝玉回至园中,袭人正惦记他去见贾政,不知是祸是福。只见宝玉醉醺醺回来,问其原故,宝玉一一向她说了。袭人道:“人家牵肠挂肚地等着,你且高乐去,也到底打发人来给个信儿!”宝玉道:“我何尝不要送信儿,只因冯世兄来了,就混忘了。”
正说着,只见宝钗走进来笑道:“偏了我们新鲜东西了①。”宝玉笑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