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170字。
靖江市l刘国钧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命题人:臧铭勋 审核人:蒋老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什么是“梗”?《火影忍者》 之中不断重复口头禅“艺术就是爆炸”的迪达拉是一个“梗”,小品《卖拐》之中“要啥自行车”是一个“梗”,“萧敬腾去沙漠下雨”也是一-个“梗”,采访之中“你幸福吗?”也是一个“梗”..... “梗”在网络空间的持续传递之中伴随强烈的喜剧效果,哄笑的声音滚雪球一般地扩大。所以,一种观点认为,“梗”即是众多叙述之间形成的笑点与包袱。“梗”带有明显的日常口语风格,大众的语言狂欢成为“造梗”的基本动力,笑声是孵化“梗”的必要添加剂。眉飞色舞的复述,别出心裁的误读,无事生非的重点阐释,夸张的自我贬损或者装傻卖萌,这些策略广泛掺杂于后续的引用之中,有助于“梗”的集聚与成熟。
②“梗”的另一个特征即是被频繁引用。这很快令人想到一个熟悉的概念:典故。相对固定的含义与后续表述的反复征引,“梗”在很大程度上近似“典故”之义。赋诗行文,引经据典——引用传统典籍之中的人物、故事,唤起相近的联想、既定的气氛或者佐证某种观念,典故充当了古今作者交换思想的语言中转站。典故的引用是诗文常见的修辞策略,络绎不绝的典故显示出作者的渊博与活跃的视野,不同文本之间的典故穿插形成特殊的“互文”关系。典故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隔阂,而重新将相距遥远的文本联结在一起。
③“梗”的内容、风格与典故还是存在重大差异。典故不仅指传统典籍之中的人物、故事,而且,相当多的典故提供了众所周知的正面榜样与价值观念,或者包含一个失败的案例以及沉痛的教训。引经据典不仅显现为文采斐然,也不仅构筑一个彼此激荡的“互文”网络,而且隐含了文化传统内部的深刻对话。
④相对地说,“梗”无法承担这种对话。“梗”可以提供一种谈资,一种助兴的点缀,一种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修辞效果。绝大多数“梗”无法尾随经典纳入文化传统,典故则成为文化观念的传承或者启迪。相对于“梗”的嬉皮笑脸,典故则更显得一本正经。比如一个主播的口头禅“芜湖,起飞”,或者来自表情包的“小丑竟是我自己”等,很难想象这些“梗”可能世代相传,演变为严肃的典故。而另一方面,诸如“刻舟求剑”“投鼠忌器”这些典故就似乎缺乏“梗”所具有的玩笑气息,因此,许多“梗”不可能获得典故的待遇,正如更多的典故不可能行使“梗”的功能。
(摘编自南帆《“梗”:网络空间新型典故的诞生》,有删改)
材料二:
①层出不穷的流行语和“梗文化”,令人应接不暇,现代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正在被重新塑造,而这些网络流行语和梗文化便是这个时代的文化征候。随着人们的表达方式日趋多元化,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对于文字表达的极端经济性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梗”在网络空间的持续传递之中常常伴随强烈的喜剧效果,笑声是孵化“梗”的必要添加剂。
B.材料一中“互文”,是指由于典故的联系,形成不同文本之间的交互激荡和呼应。
C.过往的人物、故事均有资格充当典故,广泛流传的典故构成了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
D.材料二认为现在所谓的“知乎体”“豆瓣体”实际上就是这个时代的网络八股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相对固定的含义与后续表述的反复征引,“梗”在这个意义上近似“典故”之义。
B.繁复而多变的梗文化恰恰表征了当代年轻人现实精神世界的丰富深刻与勇于创新。
C.尽管没有正式的规定,但目前多数人仍然觉得悲剧乃至正剧的桥段不太适宜成为“梗”。
D.“梗”是泥沙俱下的民间文化,很多时候“梗”的制造不需要遵从太过严谨的逻辑。
3.下列对“梗”的描述最不贴切的一项是( ) (3分)
A.巧妙的回复 B.谐音的混搭
C.贬损型幽默 D.援古以证今
4.请根据材料一概括“梗”特点,并简述与“典故”的不同。(4分)
5.网络时代,现代人的语言文字表达存在哪些问题,请根据材料说说自己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休息
王愿坚
一个星期以前,将军带病来到了医院。他很想找点工作做做,可这里啥事也没有……想了好久,才想到写稿子的事。一年前,政治部约请他写一篇关于红军时期斗争生活的回忆录,可一直没有时间动笔。
“可是,写哪一段好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