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880字。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讯的有关知识,明确通讯的一些特点,把握通讯与消息的异同。
  2.学习文章映衬、烘托的手法特点;品味文章语言特色。
  3.掌握本文围绕中心精心选材、巧妙组材的特点,理解新闻采访的作用和价值。
  4.体会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激情。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通讯的有关知识及通讯与消息的异同点。
  难点:理解作者选取独特角度的写法,领略本文清新优美的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导入,资料助读,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一、激情导入。
  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军”。国家要强盛,必须有一支强大的军队。航母建设承载着国人百年强军强国的梦想,而只有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起飞,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航母。在跨越“着舰”“起飞”这两道坎中,着舰是“刀尖上的舞蹈”、世界公认的高风险难题。这节课,让我们通过《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一文,跟随作者的镜头,走进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现场,去全身心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吧!
  二、简介背景,了解体裁。
  (一)了解背景。
  提问:有谁知道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2012年11月23日,戴明盟驾驶的歼—15舰载机将从海面几百米的高空,飞向航母辽宁舰。在获悉我国将首次组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起飞的消息后,写作本文的记者多方协调,随直升机飞降正在海上训练的辽宁舰,从高空中目睹了“航母像漂在汪洋中一片树叶”的情景。在现场采访中,写作本文的记者获取了独家进入最佳采访部位——辽宁舰岛塔台采访的机会,他充分利用这个最佳视角,全过程见证了我国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起飞。综合现场所见所闻所感,记者聚焦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历史时刻,独家完成了现场特写。在25日《人民海军报》上发表了这篇通讯。
  提问:作者是如何获取事实的?
  明确:采访所得的事实是本文新闻事实的主体。具体包括观察所得的事实和记录所得的事实。除此之外,作者还搜集了一些航母舰载机着舰的有关资料,掌握了“非现场”的事实。
  (二)了解体裁。
  1.提问:大家在预习本课时,是否觉得本文的写法和本单元第1.2两课的写法有所不同?本文属于哪种体裁?
  讨论后点拨:不同。第1.2课属于新闻(消息),本课属于通讯。
  2.追问:有谁知道通讯这种体裁的写法和特点?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


  通讯 定义 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特点 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间性;描写的形象性;议论色彩较浓。
  分类 它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特写也是通讯的一种。
  三、检查预习,辨识字词
  (1)读一读,写一写。
  桅杆(wéi)       浩瀚(hàn)         娴熟(xián)        咆哮(páo xiào)
  镌刻(juān)      一丝不苟(gǒu)     舰艉(wěi)         殚精竭虑(dān) 
  (2)读准多音字。
  载:①舰载机(zài);②载入史册(zǎi)
  (3)注意易错字(括号中为错别字)。
  娴熟(塾)      殚精竭虑(弹)
  (4)辨识形似字。
  绷(bēng) 紧绷           家(jiā) 白手起家
  棚(péng)窝棚          冢(zhǒng)古冢
  (5)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浩瀚:形容水势盛大,也形容广大或繁多。
  娴熟:老练、熟练或灵活,形容对某种事物或工作很熟练。
  咆哮:大吼大叫。一般形容人的暴怒喊叫,本文形容发动机发出的轰鸣声。
  镌刻:雕刻。
  一丝不苟:形容做事十分认真、细致,一点儿也不马虎。
  白手起家:形容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殚精竭虑:用尽心思,费尽精力。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解说标题。
  1.提问:文章的主标题有何妙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