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9400字。

  4.1《喜看稻菽千重浪》同步练习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习题。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了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他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京,祖居江西德安县。幼年正值“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给童年的袁隆平心里留下了深深的民族创伤。面对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
  袁隆平在学习中不愿死记硬背,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从思考中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1949年,袁隆平在南京中大附中读完高中。当时,考大学,选专业,成了全家议论的焦点。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对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母亲让孩子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1953年夏,大学生活结束后,袁隆平到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任教。
  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他教外语,效果良好。教学期间,他还刻苦自学,不断提高自己听、写、阅读外文的能力,可以不带字典阅读英、俄文资料。进校第二年,他被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教授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的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下苦功夫,从构成植物体的最小单位-细胞的构造开始,到根、茎、叶、花、果的外部形态,再到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特性,等等,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研究。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术。
  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
  在备课中,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深有体会地说:“即使浅显的问题,如果教师本身钻得不深不透,也不可能把课讲好!”
  1959年是袁隆平走上教学岗位的第七个年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隆平在教学上积极进取,执教外语,效果良好,他并不满足,还刻苦自学英语、俄语,不断提高自己阅读、翻译、编校外文文献的能力,这为他之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在教学中,袁隆平认真钻研解决问题,备课时经常自问自答,有时还走出课堂,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认为教师只有把问题钻得又深又透,才能把课讲好。
  C.袁隆平获悉国外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于是他大胆探索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于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D.袁隆平将历尽艰辛才发现的“野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充分表现出他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品格。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学阶段的袁隆平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对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有着极大的兴趣。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义无反顾地跳进了“农门”。
  B.袁隆平教学认真,肯下苦功夫,在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从植物体的最小构造单位,到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特性等,都系统地进行了学习研究。
  C.袁隆平尽管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但老师的身份还是耽误了他在科研上开花结果。
  D.袁隆平建议学农的大学生不要沉溺于电脑和书本之中,电脑和书本对水稻种植帮助不大,要多到实验田里去,多联系实际。
  (3)作为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不仅深受中国人的爱戴,还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你心目中的袁隆平是怎样的形象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被授予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
  ②2001年春节刚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一位老人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这几百亩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