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64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乐感文化”是李泽厚提出的,在其看来,中国的“乐感文化”是本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文化模式。《论语》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不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有四重内涵。
  第一,“乐生”的生命精神。《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出于本能地问人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对人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乐生”的生命精神也体现为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子罕》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只有在冰雪严寒这般恶劣的环境之中,才能磨砺人的意志,最大程度激发人的生命潜能。《论语》中“慎终,追远”(《学而》)的生命关怀也是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的体现。中国人不仅较为重视此生此世的生命和意义,而且也重视死后的哀荣,因此要“慎终追远”。正是由于对此世间的“人伦日用”的无比眷恋与喜爱,才产生这种以“慎终”“追远”为核心的生命关怀。“乐感文化”是一种立足于此世间的文化。
  第二,“乐群”的生存智慧。“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相互扶持,为此中国人重视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强调人际和谐。正如李泽厚所言:“人处于“与他人共在”的“主体间性”之中,要使这“共在”的“主体间性'真有意义、价值和生命,从儒学角度看,便须先由自己做起。”我们要“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我们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乐感文化”具有一种“乐群”的生存智慧。
  第三,“乐观”的生活态度。“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天主可以依赖,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悲观失望,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这种坚信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梁漱溟先生将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概括为“孔子生活之乐”,并对之阐释说:“一个人不过几十年顶多一百年的活头,眼看要老了!要死了!还不赶快乐一乐么?”
  第四,“乐感”的人性追寻。“乐感文化”的导向是人的主体性的不断进步与满足,是寻求“人道”的不断完成,是在音乐和艺术的熏陶下达到对人生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艺术化把握。因之,当孔子问及曾点之志时,曾子答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先进》)的“曾点气象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乐生”是基于对此世间无比眷恋与喜爱而尊重他人生命价值,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重视“慎终追远”的生命精神。
  B.“乐群”是基于“一个世界”的预设而强调人人“共在”的“主体间性”,重视彼此相互扶持、轻视个人奋斗的生存智慧。
  C.“乐观”是基于没有上帝、天主可依赖的观念和人生有限的事实,坚信“人能弘道”,对生活不悲观失望的人生态度。
  D.“乐感”是在音乐和艺术熏陶下实现人的主体性的进步与满足,进而完成“人道”,最终成为理想型“君子”的人性追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对“乐感文化”的审视整体呈现出多方面、多维度的特点,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B.材料二先追溯“忧患意识”的形成,然后着重论述儒家的忧患与快乐都是一种理性精神。
  C.材料一谈“乐感文化”,材料二谈“忧患意识”,但两则材料对人生忧乐都有所关涉。
  D.两则材料都注重引述文献来阐释、佐证观点,但二者对文献的分析有简略与细致之别。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B.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汉乐府《薤露》)
  C.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
  D.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二、古代诗文阅读(3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材料一:
  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
  材料二:
  (节选自《荀子•致士》)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