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6040字。

  2022~2023年度下学年高一年级6月月考试卷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五、六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一个民族应该对自己的民族精神有比较明确的自我认识。
  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汉代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周易大传》被认为是孔子的著作,因而具有最高的权威,所以这些名言影响广远。广大的劳动人民也具有发愤图强的传统,这与《易传》的名言也不无联系。《易传》虽非孔子所著,但确实是孔学的发展。孔子赞扬“刚毅”,曾子提倡“宏毅”,《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舍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辨”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言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国语•郑语》)。”所谓和,即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 《论语•子路》)。”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容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是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我们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并不是说对这些观点没有意见分歧,也不是说历史上任何人都能表现这种精神。历史上,每次外族入侵,广大群众奋起反抗,但是总有不少卖国求荣、引狼入室的投降派。在封建时代,奸相佞臣、贪官污吏,更是载满了史册。我们只是说,在传统思想中,广泛流传而又具有推动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的,是《周易大传》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湛思想。这些思想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
  (摘编自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材料二:
  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达到“每临大事有静气”的境界。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民族精神发展过程中,有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被所有人民信奉,能够激励人心,起着主导作用。
  B. 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佛教东来”“西学东渐”等文化,体现了我们思想中有兼容并包的“厚德载物”思想。
  C. 王阳明带兵平定宁王朱宸濠发动的叛乱,体现了他沉着的静气和进取的锐气,王阳明可以称为真正的勇者。
  D. 孔子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他凭着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在情势危急之下也不忧慌失据。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古以来,《周易大传》就被认为是孔子的著作,因而具有最高的权威,所以里面的名言影响广远。
  B. 广大 劳动人民具有发愤图强的传统是受到了“自强不息”思想的影响,它与《易传》并没有联系。
  C. 王阳明在给门人讲学问道时,探马两次来报告前方战况,无论是败还是胜,王阳明都能做到神色自若。
  D. 孔子珍视困境,因为困境能成就孔子成为勇士,使孔子自我砥砺,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自强不息”的精神的一项是(   )
  A. 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阮籍)
  B.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C.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司马迁)
  D. 鸟兽不厌高,鱼鳖不厌深。(庄子)
  4. 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 孔子曾带着弟子去宋国,途经匡地(今商丘市睢县匡城)时,被匡人误认为是残害百姓且被百姓恨之入骨的阳虎,匡人首领率领武士将孔子包围,想要杀了孔子。弟子们都很惊恐、着急,子路不顾生命危险冲进包围圈,但见孔子若无其事,谈笑风生,还不时弹琴吟曲。子路问他大难临头为何还能神情自若,孔子说,“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请结合材料二,对这段文字进行简要分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被所有人民信奉”错误,原文“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可知,应该是被多数人民信奉。
  故选A。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墟[注]胆
  练建安
  一群人说说笑笑,从山坳转了过来。突然,似乎有一个无声的指令,他们瞬息之间,收敛了笑容。
  山脚下,汀江怀抱处,平展开一个偌大的村落。
  黄家寨背靠东山,船形地势,汀江曲折有情,成腰带水。隔江,斜对面是枫林镇,北连七里滩,南接芦花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