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6910字。
河北省张家口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对于世间,庄子既是“热肠挂住”,为何却又“冷眼看穿”?根本原因在于庄子的救世主张与当时的“世之显学”儒家思想不同。儒家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苦口婆心地规劝君王实行仁政、德治,希图以此救世。而在庄子看来,这样救世无异于“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儒家的救世主张虽然用心良苦,但是这种一厢情愿的主张是根本行不通的。
庄子认为,“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庄子•至乐》)儒家的救世主张如同一个人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养鸟,而不是按照鸟的习性来养鸟,所以结果就是把鸟折腾死。同样道理,救世一定要遵循人的本性。天下之所以混乱不治,是由于世人的纯真质朴的本性正在丧失。所以,救世的根本方法在于“救心”,让人们归心“大道”所谓天道,就是道家所说的天地万物的根本之道。
依庄子之见,让世人归心天地大道、还原纯真本性,才是治世之要义。唯有如此,社会才能真正走向安宁。《庄子•大宗师》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庄子以鱼喻人,以水喻道,认为人丧失了本性,就如同鱼离开了水。因此尽管儒家竭力提倡仁德之治,固然也能够收一时之效,却无法解决社会的根本问题。庄子认为,与其号召天下人遵从仁义道德,不如引领天下处恢复本性,归于天道,即“救心”。从庄子对儒家救世主张的多次批评,也可以看出他并非对世事冷漠无情的“出世”之人。倘若庄子真的漠视天下治乱和民间疾苦,又何必如此关注、批评儒家的救世主张?若无“热肠挂住”之情怀,何必谆谆而言之?
为子“救心”,庄子提出了破除“机心”的思想。《庄子•天地》中借与子贡辩论的老者之口说:“胸怀投机取巧、算计诈伪之心的人,他的纯真质朴的本性就会丧失;纯真质朴的本性丧失了,他就会远离天下大道。”可见,庄子的救世,就是要让世人从各种机巧、算计之中解脱出来,回归纯真质朴的本性。他认为,引领天下人的心灵回归本性,才是根本的救世之道。
在庄子看来,人的物质上的贫困,身体的病态甚至死亡,都不值得悲哀。真正值得悲哀的是人的本性的迷失,这就是《庄子•田子方》所说的:“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世上能够诱惑心灵的事物太多,且不说高官厚禄、金钱美女,即便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等等,也无不牢牢地束缚住人们的心灵,使人们沉溺于对物质享受的无止境追逐而迷失本性、远离大道。唯其如此,救世就是要“复性”,用天下大道去挽救人心,恢复人的纯真本性。
可见,儒家是试图从社会政治制度的实践层面救世,即通过实行仁政、德治而救世;庄子则希图从社会成员内在的精神层面救世,即通过救心、复性而救世。二者都有救世之心,但主张不同。庄子通过“救心”而救世的主张,难免被世人视为十分迂腐而不切实际的。惠施曾经将庄子关于“大道”的看似不着边际的言谈比喻为樗树,说它“立之途,匠者不顾”(樗树长在路旁边,木匠却不屑于看它一眼),原因就在于它“大而无用”。庄子则认为“无用之用,乃是大用”,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其实大道具有为世人所不知晓的大功用。这种“大用”,乃成就事物的本性,包括人的本性。在混乱的浊世,唯有大道可以教人心、恢复人的淳善本性。
(摘编自余秉顾《“热肠挂住”与“冷眼看穿”——庄子的情怀》)
材料二:
与儒家不同,道家则提出了另外一种处世方式。《人间世》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庄子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认为儒家仁德救世的主张实属一厢情愿,这种主张是无效的,是根本行不通的。
B. 庄子认为只要人们破除了“机心”和“物欲”,就能达到“救心”“复性”的理想效果。
C. 庄子认为事君之难,难在国与身难以两全,理想的方式是在“顺之”的前提下引导而“达之”。
D. 庄子认为“无用之用,乃是大用”,可见较之“有用之用”,庄子更推崇“无用之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庄子的处世哲学,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两则材料都采用了引用论证方法,丰富文章内容的同时增强了说服力。
C. 两则材料都比较了儒道思想,指出二者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互补、转化。
D. 由儒道思想共同构建的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体系,在当今社会也有借鉴意义。
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二儒道思想关系观点 一项是( )
A. 章太炎曾评价说:“……政治社会,此则惟待老庄也;儒家比之;邈焉不相逮矣。”
B. 林语堂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得意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
C.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D. 在治国理念上,道家主张的是“道法自然”,而儒家主张的是“王道教化”。
4. 材料一中的“热肠挂住”和“冷眼看穿”具体指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5. 国学大师南怀瑾评价说“儒家是粮食店,道家是药店”,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这种主张是无效的”于文无据,原文材料一第一段“而在庄子看来,这样救世无异于‘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儒家的救世主张虽然用心良苦,但是这种一厢情愿的主张是根本行不通的”并没有指出“这种主张是无效的”。
B.“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材料一“为子‘救心’,庄子提出了破除‘机心’的思想。”“他认为,引领天下人的心灵回归本性,才是根本的救世之道”“世上能够诱惑心灵的事物太多,且不说高官厚禄、金钱美女,即便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等等,也无不牢牢地束缚住人们的心灵,使人们沉溺于对物质享受的无止境追逐而迷失本性、远离大道。唯其如此,救世就是要‘复性’,用天下大道去挽救人心,恢复人的纯真本性”,可见,原文内容不是如选项的说法一样绝对。
D.“可见较之‘有用之用’,庄子更推崇‘无用之用’”主观臆断,于文无据。原文材料二“庄子认为,人处世间,必须以顺应物情为要。庄子曰:‘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无用’之用正是‘虚以待物’的体现”并没有庄子对“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的比较。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劳动,像一件往事
半文
铁耙是要高高举起,举至最高处,再轻轻放下。铁耙自半空落下,加速,再加速。父亲告诉我,自高处落下的铁耙,齿尖会自动锲入沙地。
是的,铁耙会自己锲入沙地。沙地与别处不同,是很多粒沙聚在一起,成就了一整块厚实的沙地。散开之后,每一粒都仍是沙子,在天空飘浮在风中飞扬的沙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