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930字。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2023年3月
一、现代文阅读(28分)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市朝,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为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
B. 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应自然之性”,二者人生态度与主张看似不同,实则完全一致。
C. 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
D. 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从被孤立到逐渐与儒、道文化相融合的漫长过程。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 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C. 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D. 材料三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3. 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 )
A. 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C. 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
D. 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4. 材料二在论证方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的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请各举一例来证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理解辨析文中相关的内容要点的能力。
A.“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于文无据。文中只提到“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思想。
B.“但二者人生态度与主张看似不同,实则完全一致”说法错误,原文为“儒家的人生观……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道家的人生观……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可见二者的人生态度与主张不一样。
C.“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以偏概全,由材料二“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可知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讲和则生万物。
故选D。
【2题详解】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话说王熙凤接了宁国府的差事,便来至三间一所抱厦内坐了。因想: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执,临期推委;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①,无脸者不能上进。此五件实是宁国府中风俗。凤姐即命彩明钉造簿册。即时传来升媳妇,兼要家口花名册来查看,又限于明日一早传齐家人媳妇进来听差等语。大概点了一点数目单册,问了来升媳妇几句话,便坐车回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