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8530字,答案扫描。

  2023-2024 学年上学期佛山市 S7 高质量发展联盟高三联考试卷
  语文 学科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清人赵翼赞誉崔颢的《黄鹤楼》“楼真千尺迥,地以一诗传”,这一看法已见于南宋林希逸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评论“凤凰台著名,以李翰林一诗也”。凤凰台和黄鹤楼各自凭借李白和崔颢的一首诗而名传后世,这就是宇文所安所说的好文章创造一个地点的现象。这个地点可以大到名山和城市,小至一处胜迹,从一座楼台亭阁到一块墓碑。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有关金陵凤凰台的记载始见于唐代,如《法苑珠林》记述东晋升平年间,“有凤凰集此地,因名其处为凤凰   台”。南宋马光祖的《重建凤凰台》以淳熙时期保宁寺的壁记为据,也得出了“晋升平已有台”的结论。将金陵    凤凰台当作名胜来题写是自李白开始的。不过,从唐诗可知,金陵凤凰台此时即便存在,也还没有形成一处名胜    地标。李白以《登金陵凤凰台》向崔颢的《黄鹤楼》致敬并与之竞争,对他来说,凤凰台不过是一个方便的借口    或话题而已。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至宋代影响渐著,题写凤凰台自此蔚为风气。但入宋之后:凤凰台屡遭破坏,长期处于荒废状态。建炎中遭兵火荼毒,1170 年陆游所见凤凰台已“废为大军甲仗库”。两宋时期地方官曾多次重建凤凰台,祥符年间“尝著亭于斯,斯楼斯亭,咸以凤字”;淳熙八年,“留守范成大重建,更榜曰凤凰台”。历史上的重建重修往往意味着改弦更张,另起炉灶,因为遗迹所剩无几,不足为凭。
  既然如此,为什么反而是在入宋之后,出现了题写凤凰台的盛况并绵延不绝呢?在胜迹业已消逝或难以确认   之际如何继续书写胜迹?书写胜迹又意味着什么? 周宝供的《亭台类序》或许道出了其中奥秘:
  凡山川佳丽处,须起亭台楼阁乃足供游人之玩赏。然古迹多堙,倾颓殆半。其间可登览者固在所必纪,即   有空名而无遗址可问者,亦必存焉,以俟考古者之穷探,更以期后贤之重建云尔。
  这再次证实,题写名胜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后世的诗人来到此地,不只是为了看到凤凰台当下的模样,    更是为了将它从记忆中召唤回来。在所写的胜迹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之后,书写本身变成了对它的补偿与替代。    消失的胜迹转化为文本,形成文本化的胜迹,并在文本中得以存活。题写胜迹既是关于胜迹的书写,又最终化作胜迹的一部分,甚至取胜迹而代之,或以其他的方式介入后世的胜迹修建与景观重构。在胜迹毁坏和消失后,正是题写胜迹的诗文继续维系着,也不断更新着关于它的历史记忆。
  (摘编自商伟《“地以一诗传”:题写胜地的“迹”与“文”》 )
  材料二:
  就广义的书写而言,胜迹所关联的历史、文学、宗教甚至神话、民俗都至关重要,但最终既体现“文”而又   显现为“迹”的,无疑是具有物质性的题刻,尤其是摩崖石刻。
  对于胜迹而言,题刻不仅具有指认的作用,对其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林希逸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评论体现了“地以一诗传”的观念,这和宇文所安对文学与名胜关   系的认识有相通之处。
  B. 材料一指出,到了宋代,题写凤凰台蔚然成风,但此时凤凰台经历多次重建,遗迹所剩无几,早已不是它最   初的面貌了。
  C. 材料二指出,题写在胜迹上的碑刻也在塑造着胜迹,往往能给胜迹带来一定的文化底蕴,受到文人喜爱。     D.材料二指出,经石峪上的《金刚经》及周围的其他石刻共同形成了经石峪景点,它们对经石峪景点而言同样
  重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字对现实的影响力在题写名胜这一文化行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平凡山水能借文人之手得以扬名。      B.从周宝供的《亭台类序》可以看出,胜迹书写不一定反映了胜迹的历史原貌,但这种书写仍然有价值。
  C. 从材料二可知,物质性的题刻较之胜迹所关联的文学、历史等书写方式,更能显示“文”与“迹”的双重内   涵。
  D.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胜迹的流传方式,启发我们保护名胜古迹关键在于与之相关的题刻、碑文。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的首联化用沈佺期的“龙池跃龙龙已飞”的句式,来向沈佺期的《龙池篇》致敬。    B.《题凤台山亭子陈献司空》一诗题刻在金陵凤凰台上近两个世纪,它给人们留下了关于凤凰台的深刻记忆。    C.晚明时期,因崔颢的《黄鹤楼》命名的鹦鹉洲沉入长江,江边泥沙淤积,形成了一个新的洲屿,仍被命名为
  “鹦鹉洲”。
  D.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王勃《滕王阁序》中有关“兰亭”的语句留给读者关于“兰亭”的历史记忆。  4.两则材料分别论述了“题写”“题刻”和名胜古迹的关系,其关系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4分)
  5. 为什么说题写名胜古迹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请以苏轼《赤壁赋》为例,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 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红棉袄
  孙犁
  ①风把山坡上的荒草,吹得俯到地面上,砂石上。云并不厚,可沉重得怕人,树叶因昨夜初霜的侵凌焦枯了,
  正一片片坠落。
  ②我同小战士顾林从滚龙沟的大山顶上爬下来,在强登那峻峭的山顶时,身上发了暖,但一到山顶,被逆风一吹,就觉得难以支持了。顾林在我眼前,连打了三个寒噤。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