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270字。
2024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孤陈的城市在长夜中埋葬/他们记忆着最美丽的皇后/飘零在西落的太阳下/要先做一场梦”,这是机器人小冰写的一首诗。人工智能“诗人”小冰经过两年不断的深度“学习”,如今已具备强大的“创作”能力。在研发过程中,工程师们曾用27个化名,在豆瓣、贴吧和天涯等多个网络社区的诗歌讨论区中发布小冰的作品,在此过程中,没有人发现作者是个机器人。后来,小冰研发团队从小冰写成的数万余首诗中挑出139首结集出版,取名《阳光失了玻璃窗》。
据介绍,为了掌握写诗技能,小冰学习了1920年以来519位诗人的现代诗,被训练了超过10000次。一开始,小冰写出的诗句毫不通顺,后来慢慢变得“风格独特、有偏好和行文技巧”。
如果说“诗人”小冰的“创作”仍是基于对海量文字的统计和计算,那“画家”小冰的模型开始基于情感计算框架。换句话说,“画家”小冰不仅具有IQ(智商),还开始具有EQ(情商),并且其“创作”开始基于情感激发。这个模型有这样非常鲜明的特点:会大量使用诱发源,是让机器把一种已有的视觉元素进行复制、拼接,再转成另外一种风格重新生成,而是要求在诱发源的帮助下,激发人工智能进行独立创作。该模型通过对过往400年艺术史上236位人类画家画作的学习,已能独立完成100%原创的绘画作品。
此前世界上大多数人工智能的开发都是围绕着任务驱动型、知识型的路线来架构。但近些年,各大科技公司越来越重视对人工智能EQ(情商)的开发。除了微软的小冰,亚马逊开始希望Alexa能够有同理心,百度也提出“智能体”的概念,要求人工智能更加有个性,更加有“人设”。人工智能的构建已经从单纯的IQ开始向“IQ+EQ演变。从长远看,人工智能将不仅具备人类的智慧,或许还将拥有人类的情感。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化的表现形式,当人工智能拥有情感,并且能够依靠情感激发来进行文艺创作,那人类独有的文艺创作能力的确会受到极大的挑战。
(选自韩业庭《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吗》)
材料二:现在的人工智能艺术创造活动以其闪电般的创作速度、高超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多彩的表现手法、充沛的情感表达、丰富的想象力、自如的风格转换能力、精准的接受者预测、明察秋毫的艺术鉴定判断使众多文学家和艺术家相形见绌。应该说,从
1. 下列对机器人小冰的相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小冰经过多次训练后能快速写出“风格独特、有偏好和行文技巧”的诗作,其作品艺术成就超越真人。
B. “诗人”小冰创作的数万余首诗歌中,被挑选出一百多首结集出版,这些诗歌的创作是基于对海量文字的统计和计算。
C. “画家”小冰已有智商和情商,其创作除了可以把已有的视觉元素复制、拼接,还能大量使用诱发源进行独立创作。
D. 机器人小冰存在于互联网中,不具备人类艺术创造的情感,其文艺创作能力只能处于“低幼”阶段。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具有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自主意识、人生独特体验、艺术鉴定判断力和文化艺术创造性思维等。
B. 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艺术家创作可以在丰富表现手法和想象力、自如转换风格等方面有更大的提高。
C. 人工智能可帮助艺术家提高学习和创作效率,并促使人类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D. 两则材料对文艺创作要有人类情感的看法、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的看法均是一致的。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 一项是( )
A. 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同频共振的趋势之下,艺术世界的边界将会重塑。
B. 百度提出“智能体”的概念,要求人工智能更加有个性,更加有“人设”。
C. 人工智能是理性的,其创造出的“艺术作品必定基于人的参与和设计。
D. 基于主观情感上“一时难以接受”,人类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能力多持抗拒和排斥态度。
4. 从三则材料的整体论证严谨性的角度来看,材料三的第一段是否可以删去?请加以分析。
5. 三则材料针对“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这一问题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请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奇人与奇石
谈歌
于瑞军是一个普通的男人,但在观赏石这一个行当里,他却极不普通。
2008年国庆长假,于瑞军去内蒙阿左旗看望几个哥们儿。吃饱喝足后,准备打道回府前,他决定去阿左旗的古玩街逛逛——阿左旗是个出产奇石的地方。
游逛了几家店铺,都没什么惹眼的物件,他信步踱进了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