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60字。
《芣苢》 《插秧歌》
——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诗中热烈的劳动场面。
2.品读诗歌,体会劳动之美,思考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学习准备】
1.回顾我们以前学过的关于劳动的古诗,如《归园田居》《悯农》等,提出自己在本单元两首古诗学习中的存在的问题或困惑。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经》相关基础知识。
3.自读古诗二首,描绘阅读后你眼前浮现出的画面。
【学习进程】
一、导入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在这片古老的以农业为本的土地上,一代代炎黄子孙,春种希望,秋收喜悦,那些回荡在田间地头的吟唱,始终是这个民族血液里最滚烫的乐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古老的歌谣。
二、情境任务
(一)学习任务一: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学习活动:诵读两首诗歌,感受其在句式韵律上的不同之处。
预设:
1.《芣苢》以二二节拍为主,通篇四字结构,节奏感强,易于吟唱。
注意轻重音:阅读《芣苢》时,助词适当轻读,动词适当重读。读出劳动的欢欣,心情的热情。
情感把握——节奏明朗、轻快,流露出劳动的喜悦。
2.《插秧歌》是七言古诗,节拍通常有“二二二一”“二二一二”,读起来有抑扬顿挫之美。
情感把握——一家人齐心协力、分工合作,透露出吃苦耐劳、勤劳乐观的生活情趣。
评价要点:学生诵读是否注意节奏,能否读出抑扬顿挫之感。
小结过渡:诵读完两首诗歌,你对两首诗的内容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二)学习任务二:因言及意,理解诗歌内容
学习活动1:《芣苢》、《插秧歌》两首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
结合课下注释,揣度诗句含义,理解诗歌内容,描绘阅读后你眼前浮现出的画面。
《芣苢》描写了侧重于写劳动的过程;《插秧歌》侧重于劳动场景的描写。
学习活动2:(1)《芣苢》的劳作过程是怎么表现出来的?(2)《插秧歌》农人插秧场景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预设1:
品味动词,还原场面
动词 含义 纵观六个字,展现了什么劳动场景
采 采摘 采摘芣苢
越采越快
越采越多
收获满满
(劳动过程)
(劳动欢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