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480字。
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报告文学《屠呦呦:矢志青蒿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完成下面小题。
屠呦呦,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
因为她,诺贝尔奖第一次有了中国女性的名字。
“中医药人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定能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如是说。60多年来,她从未停止中医药研究实践。
青蒿素是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屠呦呦在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演讲时说。
屠呦呦及其科研团队发现的青蒿素,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如今,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疟疾治疗的最佳疗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时光的指针拨回到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父亲很重视教育。1946年,她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被迫终止了学业。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她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从那时起,她对医药学产生了兴趣。1951年,经过全国统一考试,她被北京大学药学系录取。当时这个“冷门”的专业让她最终与中医药结缘、与抗疟结缘。
提起疟疾,也许现代人并不熟悉。然而,在上世纪,疟疾可以说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重大流行性疾病之一。
20世纪60年代,在氯喹抗疟失效、人类饱受疟疾之害的情况下,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的屠呦呦于1969年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项目“523”办公室艰巨的抗疟研究任务。屠呦呦担任中药抗疟组组长,从此与中药抗疟结下了不解之缘。
由于当时的科研设备比较陈旧,科研水平也无法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不少人认为这个任务难以完成。只有屠呦呦坚定地说:“没有行不行,只有肯不肯坚持。”
通过整理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她汇集了640余种治疗疟疾的中药秘方。在青蒿提取物实验药效不稳定的情况下,出自东晋葛洪《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青蒿(hāo) 竹篙(hāo) 铁镐(ɡǎo) 缟素(ɡǎo)
B.迄今(qǐ) 乞求(qí) 仡勇 (yì) 屹立(yì)
C.停滞(zhì) 笃定(dú) 卓越(zhuō) 途径(jīnɡ)
D.疟疾(nüè) 污渍(zì) 绞汁(jiǎo) 衍生(yǎn)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使诺贝尔奖首次有了女性的名字,这是我国的荣誉,也是世界的荣誉。
B.青蒿素是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发现的,是世界上唯一一种全新的抗疟疾药,以它为基础的联合疗法是治疗疟疾的唯一疗法。
C.青蒿素在提取过程中,以青蒿为原料,绞成汁后,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反复实验,最终得到了抗疟疾效果最好的青蒿提取物。
D.屠呦呦在解决了“青蒿素抗药性”这个难题后,进一步研究,发现了一种更新的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双氢青蒿素。
3.结合本文内容,为屠呦呦写一篇人物小传。
4.请简要概括屠呦呦参与发现“青蒿素”的过程。
5.屠呦呦研究和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总结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
6.请以“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为观点,用屠呦呦的事例作论据,写一段话。要求:所举事例要能证明观点,事例叙述要简洁明了,字数在80字以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张存浩:中国化学激光奠基人
张存浩,祖籍山东无棣县,1928年出生在天津。父亲张铸,曾留学美国,回国后担任天津化工局高级工程师。母亲龙文瑗,云南哈尼族人,知书达理。由于父亲工作忙,张存浩是在母亲的教育下长大的。张存浩两岁时,母亲便开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