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1770字。

  第10课《劝学》《师说》综合练习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中国的读书方法与意义
  ①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与现代社会的诸多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因此,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②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③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④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而是虚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
  1.下列对古人读书方法有关内容的理解,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人们特别重视如何读书。这与他们对读书的目的和意义的理解是分不开的。
  B.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孟子的“养浩然之气”以及朱子的“涵泳”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优秀的读书方法。
  C.王国维主张的读书方法是要“入乎其内”并“出乎其外”,这样才能拥有更深刻的体悟和更高的境界。
  D.到了明代,读书人为了科举求官,从小就接受反复的训练,读书的方法已不再贯彻“经世致用”的思想。
  2.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程端礼、徐与乔、周永年的读书法是在朱熹《朱子读书法》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化而来的。
  B.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并不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知识体量的总量也非常小。
  C.陈善对读书的方法有精辟的见解,他将“见得亲切”与“用得透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D.古人通过读书,扩充了自己狭隘的生命体验,也使自己当下的生命与文化灌注到古书中。
  3.本学期,同学们进行了《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以下学习活动,与本文第二段中的“入书法”不能对应的一项是
  A.检索费孝通先生的生平、主要学术成就及社会贡献等情况。
  B.了解《乡土中国》的写作年代、创作背景以及相关的评价。
  C.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努力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D.写一篇调查报告,反映今日乡村文化生活或风俗习惯的变化。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身体为抵抗病原体,具有“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阶段防御系统。病原体侵入体内的最初数小时,非特异性免疫最先迅速作用,各种免疫细胞展开对病原体的攻击。随后,特异性免疫开始作用。“T细胞”作为特异性免疫中一种特殊的免疫细胞,能获取病原体的信息并激活同为免疫细胞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