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3320字。

  第16课《赤壁赋》《登泰山记》综合练习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材料二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填写在文中“□”上的汉字字形、以及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②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
  ③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A.①“柘”读作zhè  ②方框中应填“蕴”  ③“适”:享有
  B.①“柘”读作zhè  ②方框中应填“韵”  ③“适”:合适
  C.①“柘”读作zhé  ②方框中应填“蕴”  ③“适”:合适
  D.①“柘”读作zhé  ②方框中应填“韵”  ③“适”:享有
  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落叶或坦然安卧或飘摇歌舞,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B.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微苦而熨帖的味道。
  C.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D.落叶或坦然安卧或飘摇歌舞,满园中播散着微苦而熨帖的味道。
  3.对下列句子的表现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  对偶  比喻)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比  对比  比喻)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  对偶  比喻)
  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  对比  拟人)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里呈现的大都是身边的凡人琐事,但是这些事情中传达着他对生活的思索和感悟。谁能否认朱先生的散文不能在平淡中传递真挚的感情呢?
  B.认真感受北国的秋,关系到能否体验出那种特别的清,特别的静,特别的悲凉。
  C.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都是荷叶荷花与荷香,浸润着作者的内心,令他遐想不已。
  D.小华同学登上泰山,连续发布朋友圈晒美景,引来好友的围观并得到他们的点赞。
  5.对材料三文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写作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客人”因见月出东山的景象,并看到这里的地理形势,从而联想到曹操的诗句和业绩,生出积极入世的念头。
  C.“客人”又联想到主客双方的现实处境,深感个人在天地间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思想颇为消沉。
  D.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6.请结合三篇选文,谈谈自然景物对作者有怎样的影响?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