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8800字,答案扫描。

  语文试卷
  考试满分:150 分 考试用时: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长于直觉的辩证思维,后期墨家与名家(主要代表人物为惠施、公孙龙) 则特别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系列富于思辨精神的逻辑命题。但两汉魏晋以来,儒、道、释三家互补成为影响中国文化的主流,而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去认识,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由此,也就形成了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轻逻辑思维的特点,一般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 更欣赏和满足于在模糊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去追求和获得某种真理和领悟。
  如钱穆所说:“东方人好向内看,而西方人则好向外看……因此太抽象的偏于逻辑的思想与理论,在中国不甚发展,中国人常爱在活的直接的亲身经验中去领悟。”中国文化重直觉感悟、轻逻辑思维的传统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其长处是对世界、对事物容易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具有较长远的历史眼光,不狂躁,不玄想,重经验,好历史,民族心态总的讲比较冷静、沉稳,能够比较从容地应付历史的大灾大变,使民族文化不断延续、发展。其短处则在于由于轻逻辑思维, 不善于作抽象的思辨,缺乏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精确性,不容易形成科学的观念, 不容易建立起对世界、对事物的有理有据的科学认知。
  (摘编自《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特色》)
  材料二:
  儒家在许多方面都是自命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无需客体认可。所以,儒家从学理依据周礼之外,其余的内容不是客体社会需要,而是自我命名,先规定,后存在的。
  儒家的学理错误是自命无证。这会导致错误的学风,只要主观意志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强调对世界、对事物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而不是穷根究底,所以民族心态总是冷静沉稳。
  B. 材料二可以从学理上解释材料一中的现象,并指出现代性的特点是主观的东西必须被客观证实才能有效,客体认证大于主体自命。
  C. 在现代性体系下的年轻人“未老先衰”,没有古人少年时的疏狂,也没有古人的诚信,但总体上建立了个人认知的可信度。
  D. 材料三认为应发挥道文化的优势来驾驭器物之用,这里的“道”与材料一中“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在内涵上一致。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儒道释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否定用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
  B. 墨家与名家虽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但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因此没有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C. 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的方法,是被中国主流文化肯定和推崇的追求和获得真理的重要因素。
  D. 古人拥有无须客观化的认知,这往往会形成他们言辞散漫甚至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荒谬结果。
  3. 下列选项,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轻逻辑思维”特点的一项是( ) (3 分)
  A.《论语》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B.《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C.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D. 《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 4 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请简述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4 分)
  5. 请结合材料三,谈谈如何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发展中的作用? ( 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力量李娟
  牛最喜欢吃葵花花盘,尤其是附在花盘最表层的那层葵花籽。别说牛,连我们人都觉得好吃。  在北方,谁家不出一两个嗑瓜子落下的“瓜子牙”(门牙带小豁口)?然而,最想不通的是,连我这
  样不爱嗑瓜子的,都是个“瓜子牙”!我真的不喜欢嗑……全都怪瓜子太香了。虽然不喜欢,但一嗑就停不下来。只好嗑啊嗑啊,瓜子从左边嘴角喂进去,瓜子皮从右边嘴角涌出来……
  连我家赛虎都喜欢葵花籽!春天一连补种了好几茬种子,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