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0题,约12250字。

  辽源市重点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儒家文化中的“礼”,是用一整套“名分”次序的排列制度来别亲疏,定上下,立尊卑,序长幼,明贵贱,分远近,以确定人们的义务、道德和生活。“礼,天地之序也……序,故群物有别。”(《礼记•乐记》)“礼”的功能是“别异”,这个“别异”是通过一系列的“名”来建立和确定的,“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名。”(《左传•桓公二年》)儒家强调“名”整理出秩序和规范,由之构成一个有明确差异和严密区分的社会统领系统。
  礼的第一个特点,“礼者,履也。”礼是实践,实践强调的不是人的内心活动,而是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举止。“礼”的许多仪式、规矩、准则、范例,都是针对人的活动、行为、举止、言语甚至面容而设定的,而且必须有顺次、有规则、有秩序地去做。“无礼则无以措手足”,礼的实践性可以到这个程度。“礼者,体也,言得事之体也。”(刘熙《释名》)合乎礼数的周旋酬对、俯仰往还,无不是通过切身实践,把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事情做到位,得体、适宜、合度,使人世各种关系在这实践过程中得到合适的落实。“礼有五经,莫大于祭”,祭礼是最重要的,祭祀把人的各种关系,长幼、父子、夫妇、兄弟、朋友,通过仪式的活动即实践,把远近亲疏上下尊卑安排规范得十分明确,并且以语言、名分确定下来,不能违背,“名位不同,礼亦异数”。譬如一个人死了,他的家人要披麻戴孝,但是由于与死者关系的名分不同,披的麻、戴的孝并不一样,不同的身份、关系、地位、等级,区分得非常清楚,而且要求不同的情感表现。不像西方,人死了都戴一点黑,动作、姿态、言语、次序等,区别不大。礼是现实生活不可逃避,更不可违背的实践法规,是不成文的“法”。
  礼的第二个特点,是对社会生活的全面规范化,不仅是祭祀的时候,而且通过祭祀,把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安排、规定好。中国的家族系统和制度就是以丧礼“五服”等差秩序来制定、规范、推扩出来的,把人的不同实践活动和这些活动的外在形态包括衣食住行等,进而把现实生活规范、安排成为一个大系统。到汉代,董仲舒结合阴阳家、道法家把上古这套礼制转化性创造为“仁,天心也”的“有情宇宙观”,用“天人感应”的“天人合一”方式来作政治制度的安排。从此以后,尽管历代有许多增删变异,其基本精神却一直延续下来。
  礼的第三个特点,也是最重要的特点:“礼”有神圣性。正因为它非常神圣,所以必须遵守、不可违背。礼来源于巫,巫术里面有神明,因此这些“礼”的规范不单是人间的法规。“礼者,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天经地义,是天地给人规定的。违反了礼,不仅是违反了人间的习俗、规矩、法规,而且更严重的是触犯了神明,那当然就要遭到各种灾难、惩罚,民间一直有不孝子孙要遭天打雷劈的说法。所以人的“行”必须符合“礼”的规范,才能与神明、与天地合拍和沟通。所有这些,都恰恰是保留了巫术的基本特征、基本精神,但是把它完全世俗化、理性化了,成了人间的一种神圣的秩序。许多学者讲,宗教与世俗的很大区别就是,宗教是超乎经验的世界,世俗是经验的世界。而中国恰恰不是这样,中国是将这两个世界合在一起,神就在这个世界也包括在人间的“礼”中,人间的礼仪就是神明的旨意,人与神同在一个世界,所以“礼教”成了中国的“宗教”。
  (摘自李泽厚《“礼”的三特点》)
  材料二:
  中国是拥有悠久礼乐文明的礼仪大国,有着丰富的礼仪文化资源,同时重视礼制建设与礼俗教化。《周易•系辞》强调:“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的功能是“别异”,它通过一系列的“名”来建立和确定,儒家通过“名”整理出秩序和规范,由此构成一个有明确差异和严密区分的社会统领系统。
  B. 礼是对社会生活的全面规范化。丧礼“五服”将人的实践活动、外在形态,以至现实生活系统化,成为中国家族系统和政治制度形成的基础。
  C. “礼者,履也。”礼具有实践性,“礼”有许多仪式、规矩等,人们须有顺次、有规则、有秩序地实践“礼”,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合适地落实人世各种关系。
  D. 当代社会是以人民为主体的现代社会,它与古代社会的性质、生活不同,因此传统礼仪遵循的三大伦理原则在当代必然发生根本的性质变化。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代的董仲舒继承并发展了上古礼制,他结合阴阳家、道法家创造出的“有情宇宙观”“天人合一”等理念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B. 材料一引用“礼,天地之序也……序,故群物有别”及“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名”,论证礼的“别异”功能。
  C. “礼者,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巫术对神明的崇敬使得“礼”具有了神圣性,人们必须严格遵守礼,才能与天地、神明合拍和沟通。
  D. 国家公共生活中的礼仪礼典,如任职宣誓仪式、祭扫英烈仪式、全国哀悼活动等,体现了传统礼仪在新时代的融合与转化。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礼”的神圣性特点的一项是(   )
  A.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
  B.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端死?(《诗经•相鼠》)
  C.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
  D. 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礼记》)
  4. 材料一中“礼”的三个特点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其逻辑关系及思路。(4分)
  5. 传统礼仪所遵循的三大伦理原则在当代社会发生了哪些根本的性质变化?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爷爷的雷雨天
  郑俊华
  咔嚓!晚饭刚上桌,阴沉沉的天空,响起一声炸雷。
  爷爷腾地从饭桌旁站起来,一把拉起我:不好,有敌情!快,杉木林!
  这时候的爷爷,耳朵突然支楞起来,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迅速拎上猎枪,我则伸手抓过两把雨伞,打开角门,跟在爷爷身后,冲入夜色之中。
  家里老房改造时,我主张,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