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530字。
邵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舍生忘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从“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请战书,到“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到哪里去”的宣誓词,从写下“如有不幸,捐献我的遗体研究攻克病毒”的95后护士,到率先进入污染区、坚持“和患者战斗在一起”的“50后党员先锋队”……面对疫情,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而是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壮举,书写了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壮丽篇章。
回望过去,经过血与火的考验,历经苦和难的磨砺,中华文化熔铸了最坚韧的精神气质,中国人民形成了顽强不屈的民族品格。此次病毒突袭,无数人或向险而行,或默默坚守,生死较量不畏惧、千难万险不退缩,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但只要我们发扬这种舍生忘死、敢于压倒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只要我们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充分激发广大人民顽强不屈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就一定能无往而不胜,从胜利走向胜利。
(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部《舍生忘死,敢于压倒一切困难》)
材料二:
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复兴的道路上面临着一系列风险和挑战,其中既包括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资源人口环境问题、恐怖主义等,也包括各种不确定的灾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人民毫不退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必将书写了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壮丽篇章。
B.中国人民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源于其不屈不挠的意志力,这是为伟大的抗疫斗争实践所证明的。
C.各种不确定的灾害,既是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是全人类所面对的一种危机。
D.面对灾难,中华民族如果要避免走入循环的历史怪圈,就必须汲取深刻的教训,不断地完善自己,在灾难后成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知有了一定的突破,对灾难发生的规律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B.中国特有的地理生态环境,既决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成长。
C.材料二列举荀子、恩格斯等人的事例,具体生动地论证了文中的观点,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华民族在苦难中不断奋勇前行的原因,强调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面对一些权威学者的指责和压力,袁隆平毫不退缩,勇于挑战,反复实验,最终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B.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会是永远胜利的。”
C.屠呦呦查阅大量文献,从《肘后备急方》中获得了启发,改变提取方式,大幅度提升了青蒿素的抗疟效果。
D.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发出携手抗疫、共克时艰的中国声音,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共鸣。
4.进入新世纪以来,南方雪灾、汶川地震、“新冠”疫情、中原水灾……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不仅没有打垮中国,反而更加激发中国人的奋斗精神。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4分)
5.面对各种不可预知的灾难,中华民族该如何战胜它们?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心在鄱阳
范晓波
我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有时看见某个熟悉的路牌,就打转向灯顺势拐过去,因为它指向鄱阳。离开鄱阳县城二十多年,我无数次重演以上“即兴之举”。
爸爸和妹妹住在城里,几个亲友住在县城四周。于我而言,他们是情感吸铁石,但他们又不是我去鄱阳的全部理由。
每次妹妹问:晚饭想吃点什么?我都回答:炒粉皮子。然后车刚进城,粉皮子就等在路上,妹妹端着它,从车窗递进来,然后一车人都兴奋起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