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8630字,答案扫描。
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年秋季高二年级第一次联考
语 文
满分:150分 时量: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这是兰考最高的一棵泡桐树,它长在兰考1116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生长了近60年!它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亲手栽下的一棵树,人们亲切地称其为“焦桐”。“焦桐”,仿佛一座精神丰碑,矗立在兰考,矗立在神州大地,矗立在亿万中国人心中。
60年前(1962年)的12月6日,是焦裕禄同志到兰考上任报到的日子。“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严重的灾荒的景象啊!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此时,“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年的最低水平。”
东坝头镇张庄村是当年兰考最大的风口,也是焦裕禄治沙的试验点。该村党支部书记申学风感慨,当时最高的沙丘有9.9米。正是在这里,焦裕禄找准了治理“三害”的良策。今年82岁、曾陪同焦裕禄查看风口和沙丘的张庄村原会计卞九灵说:“焦书记就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对兰考所有的风口、沙丘和河渠逐个丈量、编号、绘图,吃透了‘三害’演变的特点和趋势。”
“沙区没有林,有地不养人;造林防沙,百年大计;育草封沙,当年见效;翻淤压沙,立竿见影。”焦裕禄将这套治沙的办法叫作“贴膏药”“扎针”。用淤泥黏土封住沙是“贴膏药”,再种上树是“扎针”,形成在平原沙区“农桐间作”的治理模式,闯出了工程治理和生态治理融合的新路子,彻底改变了兰考的生态环境和地貌景观。①“栽上树,岂不是成了一片好绿林,把一片白变成一片青”,魏善民仍记得焦裕禄当年说的话。
在兰考焦裕禄干部学院对面,“焦桐”巍然屹立,被一棵棵新种的泡桐簇拥。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一代又一代泡桐生生不息,在兰考大地茁壮成长。一棵一棵种,一代一代传,泡桐树种上了,沙丘固住了,30多万亩风沙盐碱地被全部改造成良田。兰考县林业局原局长李仙海说:“到1984年,兰考农桐间作达20万亩,被评为中国泡桐之乡、全国绿化模范县。”如今,行车在兰考沿线公路及黄河大堤兰考段,那一望无际的农田、大片大片纵横成网的泡桐林,让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当年不见树木而举目黄沙茫茫的荒凉景象。
卞九灵说:“拍摄影片《焦裕禄》时,在兰考已难觅沙丘,外景地只好选在了千里之外的陕北榆林。”东坝头镇建筑队队长王庆“叫苦”:“过去兰考沙多成灾,现在沙子难觅。盖房子,得去几百里外买沙子。”兰考县曾经申报一个国际援助防风治沙项目,评审专家在兰考考察几天,连风沙影子都没看到,项目自然泡了汤。
“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没想到,焦裕禄带领群众种下的泡桐树,竟然成为兰考人民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如今的兰考,农桐间作4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16万立方米,是我国重要的桐木生产基地之一,逐步形成以桐木民族乐器、桐木家具、桐木板材等为主的泡桐经济产业链,年产值100多亿元,带动就业4万多人。现代家居制造及木业加工产业已成为兰考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年产值突破320亿元,有500多家企业,带动就业8万人。
“风沙小了,生态好了,粮食也是连年丰收。”兰考盐碱地上成长起来的著名育种科学家沈天民说,“1962年,兰考的风沙盐碱地上小麦亩产仅12公斤,如今已超过730公斤。曾被‘三害’“逃荒’标注了几十年的兰考,今天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高产小麦育种基地。”李明俊说:“目前,兰考森林覆盖率和环境达标率均居全省前列,GDP增速连续多年位居省直管县第一,很好地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绿色GDP’战略部署,也是焦裕禄精神在兰考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如今的“焦桐”,环抱4.33米,高24.6米,华盖如云,傲然挺立。谁能想到,当年的它却是一棵差点被遗弃的小树苗。“那一天在风沙最大的胡集大队种树,当天种了50亩泡桐生态林。活干完了,路边还剩下一棵小泡桐苗。一般的泡桐苗有3米,但这棵泡桐苗不到2米,短了一大截。”魏善民说,“焦书记看到后,把小泡桐苗捡了起来,创个坑种上了。②他说这棵泡桐苗个子矮,但是根好。如果长起来了,比其他树长得还快,扔了可惜。”几十年过去了,这棵小泡桐苗已成为一棵长在兰考人民心中之树!
魏善民表示:“父亲魏宪堂在义务守护‘焦桐’8年后,于1971年把守护‘焦桐’的责任交给了我。只要身体允许,我就把这棵树看护下去。以后我年纪大了,来不了了,就让孩子过来守护……”魏善民守护的不仅仅是一棵精神之树,更是一棵所有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之树。
从2009年至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五年内三次来到兰考指导工作,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摘编自屈艳枝、卢浩然《兰考那棵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焦裕禄找到的治理“三害”的良策,依靠的是他做事的身体力行、对问题本质特点的深人探求等,
B.焦裕禄教群众治沙,用大家听得懂的话语,所说的办法贴合实际,且着重给群众描述实践效果,
C.“贴膏药”“扎针”是焦裕禄对当地治沙方法的再度总结和提升,使用比喻修辞更增加新闻的可读性,
D.王庆的“叫苦”、兰考申报防风治沙项目的“泡汤”等,都是通过对比展现如今兰考治沙成功的现状。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采访卞九灵首先强调他村干部的身份,这样使新闻可信度更高,更能体现兰考当年风沙灾害的严重性。
B.结合《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分析,本文许多内容已不新鲜,因此不具有新闻的时效性特征,
C.所有新闻必须有思想性,如魏宪堂自发守护“焦桐”,后来把责任传给儿子等行为都体现了时代风貌。
D.本文把兰考泡桐是治沙、生态、富民、精神之树的相关材料精心串联起来,把主题蕴含在新闻事实中。
3.下列对第一段内容体现的意蕴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最高”是从焦裕禄亲手栽种的“焦桐”的高度来表现他精神品质的高越,
B.强调兰考的区域面积和“焦桐”生长的年份,突出了焦裕禄对兰考的贡献。
C.把焦裕禄亲手栽种的树称为“焦桐”,表现了兰考人对焦裕禄的思念和赞美。
D.三个“矗立”体现的意思由小到大,再现了焦裕禄思想进人人们心中的路径。
4.材料第二段引用的内容来自《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两篇文章为何开篇都详细介绍兰考当年的情况。(4分)
5.长篇通讯在刻画人物时往往会重视用“以言见人”的写作手法深化作品的思想内涵,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画横线语句通过“以言见人”手法深化了作品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借 粮
王愿坚
一九四九年渡江之后,我们这支部队接受了新的任务,沿着闽赣边境的崇山密林,向敌人溃逃的东南边疆前进。这时,我在这支部队的先头团政治处工作,被分配到前卫营搞借粮,
这天,接到了参谋处发出的行军路线。打开地图一看,我们营的宿营地点是在崇安县境一个叫作灵田的村子。这个村子虽然在大山丛中,估计至少也有二百多户人家。我兴冲冲地上了路。可是当我走了一夜,从拂晓的晨雾里看清了这个村子的面貌时,像一跤跌到水井里。这哪里是个村子,简直像个乱坟岗:没有一间完整的房子,遍地是碎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