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15000字。
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长期以来,中国乡村建设的努力从未停步。乡村作为一种整体的、系统的生态空间和文化场域,其蕴藏的巨大价值潜力正日益显现。
城乡只是空间特色的界定,并非品质优劣的划分。乡村文化的基本内涵在于因应自然、有机生长、安稳守成。乡村的这种安稳守成,恰恰构成了对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的平衡。现代人大多是都市的拥挤者和异乡的漂泊者,一些田园风光短视频的爆红表明现代人具有浓郁的乡村情结。因此,乡村文化振兴应坚持连续性、伦理性、整体性和创造性。
“连续性”就是要传承文脉,旧中开新,新中含旧,重建人与土地的关系;“伦理性”就是要有反思性态度,敢于扬弃,对不同地域的乡村文化有鉴别地学习借鉴;“整体性”就是要保护原住民、遗址、建筑、工艺、民俗、饮食、特产等的共生关系,将乡村规划、乡土风情、乡邦文化合成小生境;“创造性”就是要汲取古今中外的资源,追求独异性,避免模式化。例如,福建省永春县一都镇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本着建新不废旧的理念,在基础设施得以焕然一新的同时,“旧”的曾氏屏风、古井文化、妈祖宗教信仰等文化遗产全部得以完整保留,翻修过的民居也采用了“灰瓦”“红砖”“白墙”的新闽派风格,不仅提升了外在颜值,而且传续了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
梁漱溟先生认为,“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乡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需要用审美的眼光去重新建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美学路径重现乡村传统文化,激发乡村产业活力,优化乡村治理结构,从而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
(摘编自李康化《探寻乡村振兴的文化方略》)
材料二:
梁漱溟先生早年谈到“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这在今天乡村振兴背景下,仍有其理念和现实意义。
在未来中国大陆城镇化率可能达到70%的客观形势下,传统村落能够保存多少,或者说以何种形式进行“乡村建设”,而非为了利益的驱动,盲目地开发乡村,缺乏灵魂地进行所谓的“建设乡村”,是值得我们讨论的问题。
首先,不能把乡村看作城市来建设。相对于城市,乡村具有完全不可替代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城乡没有品质优劣之分,只是空间特色的界定,而乡村这一整体的、系统的生态空间和文化场域蕴藏着无可替代的价值。
B.城乡协调发展模式与城乡一体化的理念不同,前者强调乡村与城市的发展是在差异基础上实现城乡功能的互补。
C.盲目、过度地开发乡村以及缺乏灵魂地进行乡村建设不利于人性的发展,其出发点和理念也都不符合人类学视角。
D.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活力在世代之间,而世代之间的活力也正是我们乡村建设的社会文化基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村文化振兴要像一都镇一样,必须坚持连续性、伦理性、整体性和创造性,四者缺一不可。
B.用审美眼光重构乡村关系,以美学路径重现乡村传统文化,就能实现乡村建设总体目标。
C.用空间社会文化秩序重构调适乡村建设和发展,是费孝通先生“三态统一”思想的延续。
D.民族复兴离不开乡村振兴,二者密不可分,乡村建设的核心在于中国社会与文化之建设。
3.下列选项不符合乡村文化基本内涵的一项是(3分)( )
A.某地拆除、改建、扩建现有村庄,建设农村集中居民点。
B.江浙古村落多与水为邻,水天之间,营造出诗画般的意境。
C.“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D.松阳县“拯救老屋行动”,强调在改造中尊重古村落的原生态。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了梁漱溟先生的话,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
5.“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同样,议论文写作也要有针对性,且有现实意义。请分析材料二所讨论问题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5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
茹志鹃
①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通讯员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先前那些做点缀的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