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020字。
1.3《庖丁解牛》同步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魏莹与田侯牟①约,田侯牟背之。魏莹怒,将使人刺之。
犀首②公孙衍闻而耻之,曰:“君为万乘之君也,而以匹夫从仇。衍请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③,然后拔其国。忌也出走,然后扶其背,折其脊。”
季子闻而耻之,曰:“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④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衍,乱人也,不可听也。”
华子闻而丑之,曰:“善言伐齐者,乱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乱人也;谓伐之与不伐乱人也者,又乱人也。”君曰:“然则若何?”曰:“君求其道而已矣。”
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君曰:“无辩。”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客出,惠子见。君曰:“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之。”惠子曰:“夫吹管也,犹有嗃⑤也;吹剑首⑥者,吷⑦而已矣。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选自《庄子•杂篇•则阳》,有删改)
【注】①魏莹:魏惠王。田侯牟:疑指齐桓公。②犀首:官名。③内热发于背:内心焦急而病发于背。④胥靡:服役的犯人。⑤嗃:洪亮而悠长的声音。⑥剑首:剑鼻环的小孔。⑦吷:细微的声音。
(二)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B.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C.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D.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乘,指天子,周制,天子可出兵车万辆,因以“万乘”称天子;也可指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
B.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又可指无学识智谋的人。文中意为无智谋的人。
C.肯綮,肯,附在骨头上的肉;綮,筋骨结合之处;軱:大骨。
D.“而”可以作名词、代词、连词和语气词用,“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善刀而藏之”两句中的“而”的用法相同。
3.下列对文段(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齐国违约,公孙衍主张发动战争为魏王争一口气。
B.华子既反对主战,也反对反战,但是华子却不愿意明讲,只是让君主寻求道。
C.面对惠子,魏王盛赞戴晋人才德,认为圣人都比不了他。而惠子表示了否认的态度。
D.文章一方面指出战国时期诸侯间的战争是为了名利,并对此予以否定;另一方面也宣扬了道家的无为思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
(2)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5.简析文中戴晋人的游说艺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