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2760字。

  7.《兼爱》同步练习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材料一:
  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水浒传》,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
  传统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仕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这就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从而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次是“重情”的追求,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具有历史的、文化的、民族审美的特质,也规范、引导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
  B.文艺创作要超越“技”的层面,抵达“道”的化境,创作者要切实重视美育这条途径。
  C.诗有诗法,画有技法,艺术之“技”是有关艺术创作的形式与技巧,需要创作者勤学苦练。
  D.艺术之“道”就是有关艺术创作的内涵、神妙与规律,是做人的道德追求与文化遗产。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作品的接受和评判都有着一个潜在的尺度,对情感的审美追求便是评定经典的一个重要条件。
  B.我国传统文化里儒、道、佛三家虽然其内涵各不相同,但究其本质是一致的。
  C.重“技”还是重“道”,关系着文艺创作境界的高下,创作者只能从“道”上下功夫。
  D.文艺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文艺工作者也必将通过优秀作品书写时代的要求。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音乐,从广义上来说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
  B.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的审美经验。
  C.东西方音乐的差别是东西文化背景差异在音乐审美观点和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体现。
  D.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讲求悟性慧根。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淹没”,你怎么看待中西方音乐的区别?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