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题,约17140字。
2023-2024学年上学期10月月考高三语文试题
(150 分,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简答题作答时,请考生务必分点作答,否则零分处理。
一、现代文阅读(32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 5 小题,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糖史上的蔗浆时代》, 讨论唐代以及唐以前的时期, 蔗糖的主要形式是 “蔗浆 ”,但是,当时我误以为进入宋代以后,固体的砂糖便成为主流。直到读到北宋王辟之《渑 水燕谈录》里的一则材料, 我才意识到, 以为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 这是一个普遍流传的误会。 这里有必要提及《糖霜谱》。宋人王灼的《糖霜谱》是一部严谨惊人的科学史著作, 由之后人知道, 在北宋时代,固体的糖已经出现了。但是,很多人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 进而望文生义, 对这一 著作有很多误解,包括以为“糖霜 ”指的是我们今天生活中看到的砂糖,即细粒状的糖粉。其实, 王灼讲解得非常清楚:糖霜之称,是指这种产品经历结晶的过程, 近似自然界中的结霜现象。至于
糖霜的形态,则是大大小小的不规则团块,所以宋人亦称之为“糖冰 ”或“冰糖 ”。
当时甘蔗种植在宋朝的境内非常普遍,质量也很好,然而掌握了糖霜技术的地方却不多,仅仅 局限在福唐(位于福建) 、四明(浙江) 、番禺(广东) 以及广汉、遂宁(二者皆在四川) ,可是 前四个地方都产量小,质量也逊色, 因此实际上只有遂宁一处为主力。即使在遂宁,也只是集中在 伞山周围, 这里制糖霜的家庭作坊称为“糖霜户 ”,其中大致有三百家的出品为优等货,大户每年 能动用三百多只缸制糖, 而小户不过只有一两缸。另外还有将近百家制糖作坊,但是只能生产中下 等的产品。附近虽然也有很多甘蔗田,那里的农户们却没有掌握做糖霜的技术,只能把甘蔗汁加工
成糖水,作为原料卖给伞山前的制糖坊。
这些糖霜户所掌握的技术相当简单, 无法完全控制生产过程, 导致每年的产量不稳定。从耕田
到晒霜,历时长达一年半,最终可能一缸出几十斤乃至上百斤糖霜,也可能完全没有任何糖霜形成。
宣和初年, 北宋朝廷要求遂宁每年进贡数千斤糖霜,结果当地将近半数产家破产, 到王灼写《糖 霜谱》时还没有恢复元气。在最大的生产地遂宁, 尚且无法承受一年多出几千斤固体糖的负担, 那 么其他四个地方只会更弱。另外,《糖霜谱》介绍,当时边境以外的很多地区都出产好甘蔗,但却
没听说有糖霜的生产,连王灼都觉得奇怪。
《糖霜谱》记录了当时糖霜与沙糖的制作工艺。前者的生产过程辛苦漫长, 而且出品率很低, 大致是把甘蔗榨出的汁在火上熬,熬到类似麦芽饭的黏稠度, 然后把若干竹条插在大缸里, 再将熬
好的蔗浆倒入, 以竹藤编的盖子罩合。接下来,便是等着蔗浆析出结晶,附着在竹条以及缸壁上。
到农历五月,把这些结晶取出, 这个程序称为“沥缸 ”。“沥 ”出的糖晶再经阳光下暴晒, 才得到 最终的糖霜。不过, 一缸糖浆不会全部结晶成霜, 会留下相当比例的“糖水”,也就是余浆。这些 糖水有两种去处,直接卖掉, “或自熬沙糖 ”。很清楚, 在王灼时代的制糖体系里,沙糖与糖霜是
截然不同的两种商品。
实际上,王灼非常了不起,在卷二清楚地勾勒了中国古人在蔗糖消费上的不同阶段:第一个阶 段为蔗浆, 乃是甘蔗压榨成的汁。第二个阶段为“蔗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想法
梁晓声
父亲进屋与秉昆一起收拾时,寻常交谈似的问:“那个穿一身军服的小伙子,他上北京的大学了? ”秉昆于是明白,父亲在外边听到了屋里的谈话。两个多钟头里, 父亲一直在外边,这让秉昆心生自责。只想着把朋友们陪好,却完全忘了外边的父亲,多不应该呀!
他内疚地说:“对, 他叫吕川, 我们几年没见了。 ”
“是名牌大学? ”
“对。 ”
“他家也是共乐区的? ”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