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960字。
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文化基因是中国人在特殊地理环境中所产生的,通过一套礼仪制度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社会秩序、道德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它是由历史长期锤炼和完善而形成的一种民族文化特质。
乡土性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基因。中国东西临海,西南面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西北面则为茫茫沙漠和大草原。这片大陆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形成了一个地理单元。这个地区在古代居民的概念里是人类得以生息的、唯一的一块土地,因而被称为“天下”,但其所指的“天下”,并非今天人们所认识的整个世界,而是一片相对封闭的大陆。居住在这片大陆上的人们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和游牧业、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不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封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因为农业属于定居性的生产生活方式,所以生活于其中的人们重视查看天象、掌握节气,最重要的是保护好自己生产生活所高度依赖的自然环境。在这样的生存背景下所形成的文化观念也大都是在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先秦时,人们曾大量开发土地,后来发现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人们意识到面对大自然必须要有节制,要在有限的资源里做到可持续发展,就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在此后的发展中,渐渐形成了“知足者常乐”,限制技术无限发展的文化理念。
当认真研究乡土性这一文化基因的特点时,就可以发现,钱穆、梁淑滨等一些民国时期的学者把中国文化看成是早熟的文化是有道理的,这种早熟的文化特征让中华文明具有发育上不全的一面,因而造成了后来某些技术方面的脆弱;但另一方面,早熟又让中华文明具有直觉体验的先见性和超前性,而这正是当下研究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珍贵资源,也是未来中国可以在世界领域里有所贡献的文化因素之一。“和”也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基因。这种价值观的逐步形成和完善是在先秦时期。当时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和学派众多。其中,孔子主要关注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在《论语・学而》中有“礼之用,和为贵”的说法,这里所说的“礼”是一种社会秩序,其落脚点主要是在人与人关系的相处上。老子主要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管子关注的是人与天地的关系,他说:“天地生人,以和而生;人于天地,以和为本;天地人和,各得其正”,他综合了孔子与老子等人的思想,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以一个“和”字来揽括纵观先秦时期的中国思想,其强调的任何关系都离不开一个“和”字,这个“和”也就是“和谐”的“和”。环顾整个世界便会发现,当今人类社会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因为“天、地、人”不“和”,人和自然发生了矛盾,人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发生了矛盾,等等。因此,要做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高科技的基础上做到“天地人和”,这是未来人类要追求的理想境界。
中国文化基因讲究“和”,而中国古人是怎么做到“和”的呢?这必须从以“礼乐”为核心的儒学文化体系来理解。使人修身养性、体悟天道、谦和有礼、威仪有序,这是中国古人制礼作乐的本意。中国古人把“乐”的根源追溯到人的生命深处,即心灵中。音乐源于心,乐的基本要素是直接从心发出的,是从人的生命根源处流出的。因此,中国古人认为,心是世界的本源,亦是艺术的本源,而所谓“心”,就是儒家的仁与德的流露与显现。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礼乐”就是通过仪式的规范来让人达到情感的、心灵的相通,从而达成一种“天地人和”的社会秩序。
此外,“修身”也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基因。中国文化重视人心境界的陶养和塑造,读书人不论为官或无官,都信仰一种通过文艺手段流露自我性灵的方式,尤其是借诗、书、画来表达。中国人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修身”就是自我的心灵陶养和塑造。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总是把人生的修养放在对于经济的追求之前,而且认为“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因此,其对经济人生总采取消极态度,对文化人生则采取积极态度。从中国的文化基因来讲,由于其对精神的追求超过其对财富的追求,因而中国文化是一种重视人文超过重视科学、重视人生超过重视宗教的文明类型。这样的文化基因不能产生西方的宗教,也不能产生西方的科学。这曾经是其短处,但在更高一层的追求高人文的时代,也许这一基因的优长能够得到发展。
(摘编自方李莉《中国文化基因与“生态中国”之路》)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特质,它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呈现出来,具有鲜明的特点。
B.与当今“天下”的概念相比,中国古人所认为的“天下”范围要小得多,它只是当时中国古人所居住的一片相对封闭的大陆。
C.虽然都强调“和”,但孔子和老子主要关注的角度并不相同:孔子强调人与人的关系要和谐,老子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和谐。
D.强调对精神的追求使中国文化成为一种重视人文超过重视科学的文明类型,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文明是在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这个特点使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和”的重要性。
B.从中国文化具有乡土性的文化基因来看,中国文化是早熟的,而这种早熟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既有利也有弊。
C.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和”基因。
D.中国古人对“和”的追求,不但有孔子、老子等名家的理论阐释,而且还有如何做到“和”的具体方式。
3.文章认为“‘修身’也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基因”,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墨子倡导:“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B.老子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孔子认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D.庖丁解牛时追求“道”,“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使文惠君由此“得养生焉”。
4.中国文化为什么会形成乡土性的文化基因?请根据文本内容概括说明。(4分)
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化解人类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依靠物质的手段攻坚克难,也需要依靠精神的力量诚意正心”。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中国文化能为“化解人类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供哪些“精神的力量”。(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们决不投降”
宗璞
战争在中国的大地上呼啸。
傍晚,嵋回到家中。在晚饭桌上闲说着一天的见闻。合子特地给嵋夹了一箸菜,说:“小姐姐是大学生了。”嵋说:“我还看见了日本俘虏。”接着讲了当时情况。孟弗之沉思道:“他们也是人,但是在法西斯政策驱使下已经成为工具,被‘异化’了。我们进行这场保卫国家民族的战争,不仅要消灭反人类的法西斯,也要将‘人’还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