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560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失范,人欲横流。孔子深深地感受到了社会的危机,与弟子们一起研究救世良方,终于在借鉴西周周公思想的基础上创建了以“仁”为核心,包括“仁、义、礼、智、信”等在内的一整套伦理道德,并且一生都在为维护、宣传及实践这套伦理道德而努力。
孔子认为行政手段是实践这套伦理道德的直接渠道,因此,他渴望被统治者任用。50多岁时,他带领弟子踏上长达十多年的周游列国的道路。他每到一处都认真研究当地的政治,宣扬“仁”的思想,甚至还要冒着被权臣杀害的危险。虽然没有一个统治者愿意采纳他的主张,但是孔子从不气馁。他对弟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参政的激情来自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对现实的关怀。
据杨伯峻先生的统计,“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了107次,几乎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名词了。可见,孔子对“君子”的推崇。虽然孔子自谦说君子的三样品格自己一样也没有,可他的弟子子贡却认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三样君子品格正是孔子自身品格的写照。《论语》中多篇言论都可以体现出孔子非常注重道德修养,把君子之道作为做人的准则。
孔子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地位显赫,他打破了奴隶制社会“学在官府”的禁忌,首开了私塾讲学的风气,主张“有教无类”,从而使劳动人民也拥有了受教育的可能和权利。史料记载,孔门弟子多达3000人,最出色的有72人。孔子的教育方法灵活而有效,即把日常生活的任何场合都当成课堂,把现实或过去发生的任何事件都当成教材,在与学生的日常交谈中就向学生传达了自己的见解,从而启迪了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摘编自康会和《论孔子在〈论语〉中的形象》)
材料二:
在《庄子》一书中,孔子多次被提及并体现出形象及思想特征前后不一致的特点。据统计,“孔子”一词在《庄子》一书中共出现51次,孔子形象依据作者态度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特点,甚至前后抵触。如《人间世》中,写孔子阻颜回去卫国抵制暴政,并告之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救世,孔子与其弟子研究借鉴西周周公的思想,创建了一整套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
B.孔子寄希望于统治阶级,渴望得到统治者的重用,从而能运用行政手段来实践自己的伦理道德。
C.孔子形象在《庄子》一书中反复出现却前后不一,可见庄子对孔子非常了解又非常矛盾的心理。
D.儒家强调入世,主张积极进取,实现理想;而道家强调出世,主张隐逸无为,疏离现实。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有着强烈的参政激情,但他在现实中却屡屡碰壁,周游列国十几年却没有得到一个统治者的认可,政治抱负不得施展。
B.《论语》中的孔子非常谦虚,他认为自己尚未具备君子的三样品格,但他的弟子却都认为他就是“君子”的典范。
C.孔子认为自己所处时代的社会还可以修补和挽救,而庄子则认为自己所处时代的社会已无法被治愈,救世行为徒劳无效。
D.《庄子》借着老聃之口严厉批评孔子所提倡的兼爱、仁义思想,是时代的变化与世情的推移影响了《庄子》作者创作的体现。
3.下列《论语》中孔子的言论,会得到庄子肯定的一项是( )(3分)
A.“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B.“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
C.“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D.“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论语•先进》)
4.材料二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
5.《论语》和《庄子》里的孔子分别是怎样的形象?两者对孔子的评价有何不同?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仲尼之将丧
冯至
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更甚于前年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了。那时他满心满意地想,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天啊!你总还可以多给我几年的生命吧;我要努力在我这未来的几年以内,把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