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7670字。
浙江省杭州市精诚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典型传播是媒体通过人物典型形象的塑造去反映、倡导某种社会主流价值的传播样式。在以往,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在榜样示范、政策宣传、凝聚社会等方面产生了巨大作用,历史功绩不可抹杀;如今,发生了巨大变迁的社会无疑仍然需要极具感召力、代表时代精神内核的精神楷模,而典型传播在现时的社会整合功能恰好能契合这种需要。
一方面,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现时社会还是一个同质化程度相当高的社会,“典型的认识与实践功能仍然是有效的”。从另一方面来讲,社会问题越多,结构越是复杂,转型速度越快,越是需要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念来引导,典型人物报道可以用新闻的手法在某一社会层面提供多种不同的典型形象,为人们提供一种行为参照,乃至情感诉求的渠道。
(摘编自麦尚文《中国典型人物报道创新研究》)
材料二:
媒介形象的建构是一个历史演化的过程。从历史发展来看,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曾先后以报纸、电影、电视剧为载体,而在不同时期,不同媒介形式对于焦裕禄形象建构的侧重点有所差异。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过程也就是大众媒介再现历史、建构历史的过程,而在信息社会中,大众媒介对历史的再现无疑是建构人们集体记忆的一种重要机制。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不同的媒介形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有关“典型传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本质上还是当时社会需求尤其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一种折射。
B. 在过去,作为一种媒体传播样式,典型传播产生了巨大的不可抹杀的历史功绩。
C. 电影《焦裕禄》中的媒介形象的出现是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冲击下,人们迷失在物质享受中的社会需求。
D. 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社会同质化程度高,结构复杂,转型速度快,因此典型传播的存在是很必要的。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集体记忆既指涉过去,又把过去和现在相连接,它的建构必然会与当时的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呼应。
B. 媒介形象建构是由大众媒介来主导的,而这种大众媒介在进行媒介生产活动的同时,总会受制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力量。
C. 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滋生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这成为电影《焦裕禄》重构焦裕禄形象的重要原因。
D. 电视剧《焦裕禄》凸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了改善“官与民”之间关系疏离的现状。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焦裕禄的媒介形象如果始终以某一种媒介为载体进行建构,就不会出现侧重点的差异。
B. 当今社会仍然需要精神楷模,而典型传播恰好能契合这种需要,因此媒介形象的建构,能将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以典型传播的形式转化为现实社会中强有力的精神力量。
C. 焦裕禄这一媒体形象的集体记忆关联着文化的、社会的因素,并将现在与过去、未来相连接。
D. 在新的时代,如果重拍以焦裕禄为主角的电影,他的媒介形象应该还会有新变化。
4. 国家剧院将排演一出有关焦裕禄的话剧,重塑焦裕禄的媒介形象,结合材料,你觉得应从哪些方面加以借鉴?
5. 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电影《焦裕禄》和电视剧《焦裕禄》都凸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题,但三部作品中这一主题的内涵和立足点并不一样。请结合材料二和教材进行简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人们迷失在物质享受中的社会需求”错误,原文为“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已步入正轨,社会建设也已取得了一定的业绩。然而,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却是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滋生,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疏离”,对应的是官员腐败,官与民之间的关系问题。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必然会滋生”错误,原文为“伴随着经济发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哈拉哈河(节选)
李青松
向西向西向西。偏北偏北偏北。
拐拐拐。向北向北向北。偏西偏西偏西。——哈拉哈河。
哈拉哈,不是哈哈哈。哈拉哈——蒙古语,屏障之意。哈拉哈河的河水坚韧、寡言、无畏,能清除一切阻塞它的东西。即便是岩石,即便是倒木,即便是泥沙。在阿尔山林区,哈拉哈河有两条,地上一条,地下一条。地上的是我们能够看得见的,清澈平缓,鱼翔浅底。地下的,是我们看不见却能感觉到的,神秘莫测,沉默不语。它布局巧妙,层次分明。那些蓄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