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700字。

  16.1《赤壁赋》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二)
  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上不忍诛,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其明年二月至黄。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招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以得罪者也。欲新其一,恐失其二,触类而求之,有不可胜悔者,于是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以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节选自苏轼《安国寺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B.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C.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D.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既”表示完成、已经,“望”即每月农历十五。
  B.赋,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C.壬戌,天干地支纪年法,元丰是皇帝年号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常常年号干支兼用。
  D.团练,也叫乡团、民团、团勇,是用来维护封建统治的地方武装。“团练副使”是地方上有实际兵权的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乘船在江面上任意漂流、无拘无束的状态,正是他此时心境的生动写照,他抛开了世俗的羁绊,暂时忘却了忧愁。
  B.苏轼以江水、明月为喻,阐发了“变”与“不变”的哲理。从多角度看问题,因此他身处逆境仍能保持豁达乐观、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
  C.苏轼到黄州,初步安排个人的生活后,就开始闭门思过,以报答皇帝的不诛之恩。
  D.苏轼觉得自己与权贵不是同道中人,暂时无法改变现状,正好可借助佛门澄澈心灵。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以得罪者也。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赤壁赋(节选)
  〔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