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9790字。

  2023北京怀柔高二10月月考语文
  考试时长:120分钟 分值:150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动静之辩始于先秦。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都是主张积极有为的。孔子被当时的隐士们讥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的生活态度是“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一传统为其门徒所继承,并在《周易大传》中形成刚健自强的理论。在这个时代,主张柔静无为的只有道家。老子认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动静两方面,静是根本的。他的生活原则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他还主张“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的治国方针。庄子及其后学更甚。庄子主张“心斋”“坐忘”,即忘掉人己物我的一切区别,停止身心的一切活动,以达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境地。庄子的后学更以为“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
  道家“柔静无为”的思想和部分宋儒的柔静学说并非一无是处。在一些方面,它对“刚健有为”的思想有补充作用。其一,这种学说教人不以得失、祸福、毁誉、穷达扰心,即教人脱除名利的思想。这在生活的失意者那里,可使人得到一种精神的解脱;而在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那里,可使人去掉种种的左顾右盼,增添勇往直前的锐气。一些宋儒之所以主张静为动之本,就有这方面的考虑。如“二程”说:“前日思虑纷扰,又非义理,又非事故,如是则只是狂妄人耳!惩此以为病,故要得虚静;其极欲得如槁木死灰,又却不是。盖人活物也,又安得为槁木死灰?既活则须有动作,须有思虑。”其二,这种学说教人减低欲望,勿过分地伤毁自然;保养自己的精力,勿胡乱消耗,也都有深意,可以救弊。其三,先秦道家的政治思想,极力反对统治者对人民生活的干涉,反对专制,反对分等级;先秦道家还对阶级社会里文明的虚伪性加以无情的揭露。反对干涉的思想在西汉初期的实践中起过积极的作用,反对专制、反对等级划分的思想则在不同时期里引发过反抗意识。其四,这种学说的一个方面是教人重视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修养。如老子说:“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早在先秦,这方面的合理因素就被主张“有为”的思想家吸收。如《管子》一书中有所谓的“静因之道”,荀子有“虚一而静”。注重主体修养,是应该肯定的。但总的来看,它与生活前进的潮流背道而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所起的作用基本上是消极的。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物,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苏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1.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的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都主张积极有为,于是形成了和道家“柔静无为”相对立的刚健自强理论。
  B.材料一第一段举了老子和庄子的主张,并引用相关内容,是为了论证道家认为“静”是动静两者中的根本的观点。
  C.在某些方面,道家“柔静无为”的思想和部分宋儒的柔静学说可以对“刚健有为”的思想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D.《管子》中的“静因之道”和荀子的“虚一而静”等思想虽然有消极的成分,但注重主体修养是其合理的成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是美学“静照”的起点,只要抵达这一起点,人们就能静观万物而有所得。
  B.“柔静”思想虽然能够教人脱除名利、减低欲望、反对干涉、重视修养,但是它与生活前进的潮流相悖,所以起消极作用。
  C.美感诞生于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之时,此时空明的觉心可以容纳万境,万境中也浸入了人的生命与性灵,此即灵气往来时。
  D.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而精神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萧条淡泊、闲和严静的心襟比刚健自强的追求更能带来美感。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李方叔词《虞美人》过拍云:“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
  B.李商隐词:“画檐簪柳碧如城,一帘风雨里,过清明。”(家家屋檐下插柳,绿色碧透全城。簪柳:宋代风俗,寒食、清明家家户户门前插柳以庆春避邪。)
  C.韩持国的词句:“燕子渐归春悄,帘幕垂清晓。”
  D.李白诗:“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颦,皱眉,丑妇效颦)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静”,两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7分)
  5.材料二画线句提及“艺术境界中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乃是由此获得‘充实’”,请结合文本赏析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空”与“实”。(7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7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又或谓吾之爵禄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可以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又或不求取用之道,以为天下实无材。此三蔽者,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