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407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 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 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 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 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网络文学渗透了来自中国历史的想象。历史足够厚重包容,又充满待解的谜题, 网络写作对古典名 著、道家词汇和武侠小说等文本再创造, 从史料记载和文物传说中寻找依据,结合新媒体受众的需求, 创造出幻想中的古老东方。
  一方面,网络文学大量借鉴古典文本, 从中寻求想象的突破。《山海经密码》《白蛇疾闻录》直接改 写传说故事,以名著为模板的“同人文”则以网络文学特有的方式向经典致敬。伟大作家总在与前辈竞 赛,比如张爱玲、王安忆虽然并不否认《红楼梦》的影响,却在焦虑中不断谋求突破。而网络文学却从 不避讳直接利用经典,人们一眼就能看出《庶女攻略》里元娘的香闺照搬秦可卿卧房,《甄嬛传》“些许 认得几个字”的眉庄受黛玉的影响,《庆余年》里穿越的范闲更是靠默写《红楼梦》中的诗词赚到第一桶 金。对网络作者来说,“影响”不是焦虑而是骄傲,模仿经典是品味和学识的见证。“红楼”未完的遗憾 激发诸多续作,而创造力旺盛的网民更为其添砖加瓦。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北美的第一个汉语论坛里 就有人发表《续红楼》;如今,“红楼”的青春之梦更真正跨越时代, 林妹妹健身习武,贾环出口成章…… 传统续写以意逆志, 不断猜想作者心思; 而网民则穿越进角色,借小说完成自身的梦想。
  另一方面,“真实”的文物和史书同样孕育想象。在网络上,远距离翻查史料、近距离观赏文物并不 困难,文史知识的增长鼓励人们将大胆的猜测加入想象。在“历史”标签下,网络小说虽非单纯再现, 却也并不任意“开挂”,它们借过往讲述当下, 在还原宏大历史的同时容纳个人情绪。史书里的概括和省 略为文学形象的丰富留出空间,在对神秘朝代向往的驱动和数字化资料强大的支撑下,网络作者借新的 技术方法和诠释角度,将确定的知识转变为兴趣导向的历史故事。反向穿越文《史上第一混乱》幻想荆 轲、秦始皇、李师师等人来到今天,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很难领会故事情节和历史反差之间埋伏 的笑点,看似嬉闹的网络小说让历史从刻板变得鲜活。
  (摘编自许苗苗《网络文学:互动性、想象力与新媒介中国经验》)
  材料二:
  中国网络文学不是无根之木, 它的根是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元末明初成书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大 概是中国最早用“通俗”冠名的历史演义小说。何谓“通俗”,庸愚子在为其所作序中有这样的表述:“文 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之义 也。”这是一种介于“理微义奥”的“史之文”和“失之于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网络小说《甄嬛传》以名著为模板向经典致敬,“些许认得几个字”等语句直接受到了《红楼梦》中 人物语言的影响。
  B.网络小说将过往和当下,宏大历史和个人情绪结合起来,借新的技术方法和诠释角度, 将历史故事 转变为确定的知识。
  C.网络小说只有依据中国通俗小说美学传统创作, 体现“通俗”“关风”的特点, 才能被中国大众最大 化地美学性接受。
  D.网络小说以儒家文化为人格标准,以道家和佛家文化为人的生命意识最高境界,将能够完全消除海 外大众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通俗小说的美学传统如果得到有效传承,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创作有促进作用。 B.网络小说的创作目的是在阅读最大化中获取经济利益, 其作品的社会效应被忽视。 C.中国网络文学接受外来文化影响, 但仍坚持以中国传统文化判断是非的底线原则。
  D.中国网络文学走的是类型化表述的道路,在经历快速裂变之后, 其类型非常丰富。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采用总分式的结构,并在论述古典文本对作家的影响时运用对比论证手法。 B.材料二以《三国志通俗演义》等作品为例, 最终目的是阐释中国通俗小说的特征。 C.材料一中“第一桶金”“开挂”等词语的运用,使论述语言在严谨中又显鲜活生动。 D.材料二第二段着重论述了中国网络文学的价值判断和叙事模式等内容,重点突出。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国网络文学”,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概括。(4 分)
  5.创作小组准备创作一部反向穿越小说, 幻想廉颇、苏武、岳飞等人来到今天的世界。请结合材料,简 要分析写作时应当注意的主要事项。(4 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 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生
  沈从文
  北京城什刹海杂戏场南头,煤灰土里新垫就一片场坪, 白日照着,有一圈没事可做的闲人,皆为 一 件小小的热闹粘合在那里。
  卖飞机模型玩具的人一走,闲人粘合性一失, 即刻也散了。场坪中便只剩下些空莲蓬。
  一个年过六十的老人, 扛了一对一黑一 白的大傀儡走来,到了场坪,四下望人, 似乎很明白这不是 玩傀儡的地方, 但无可奈何的停了下来。
  这老头子把傀儡坐在场中烈日下, 一面收着地面的莲蓬,用手捏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