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930字。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花冠病毒》是国内首部心理能量小说,探索当代社会心灵危机的应对之策。小说描写人在面临危难的时刻表现出的悲悯和无奈,在绝境中展示出的强大和坚韧。这部小说不再是单纯叙述一场冒险,而是更深入地关注生命、人性、救赎等命题。
  书中描写了凶猛疫情突然袭击大城市燕市,千万民众的生命陷入危机。科研教授于增风,以身试毒不幸身亡,并给这种寄生的古老生物赋予一个温暖的名字——花冠病毒。拥有心理学背景的女作家罗纬芝被推荐为抗毒一线的采访组成员。罗纬芝深入了解了危机情况下各色普通人面对恐慌和毁灭时的心理困境。罗纬芝身染瘟疫,却成为花冠病毒“刀”下唯一的幸存者。
  《花冠病毒》封面有一句话,“20NN年,人和病毒必有一战……”。在小说的结尾处,毕淑敏指出,病毒其实才是这个地球的真正主人,因为它们在人类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在这里存活,而且病毒也不是人类的敌人。它们侵入人体并让人体生病乃至死亡只是它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往往有些病毒和人类完全是井水不犯河水的,是人类打扰了它们宁静的生活,自己招惹它们上身,才让它们成为人类的一场灾难。小说里作家虚构的这种病毒来自冰川,是人类的不恰当行为唤醒了它们。
  小说的最后,作者还是以人类战胜了病毒为结尾。对于社会,人类是抱有责任感的强者,当困难来临时,会冷静思考、积极应对,用现有知识去探索灾难的成因,去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帮助自己和他人走出困境。
  (摘编自《〈花冠病毒〉:毕淑敏笔下的病毒与人性》,《凤凰资讯》)
  材料二:
  一部好的抗疫文学作品,模糊了人们的身份界限、空间界限,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类处境的深邃思考,促使读者反思自我的行为与观念。不少抗疫文学作品记述了人间的美好情感,记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生与死的搏斗。贺拉斯曾说:“无论风暴把我带到什么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花冠病毒》描写了人类在面临危难时刻表现出的悲悯和无奈,病毒虽让人类生命陷入危机,但最终还是被打败。
  B.教授于增风为了搞清楚被他赋予“花冠病毒”之名的古老生物的类别及其毒性的轻重,以身试毒,最终不幸牺牲。
  C.一部好的抗疫文学作品,虽身份界限、空间界限模糊,但不妨碍作品对人类处境展开深邃思考,促使读者反思。
  D.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如能用读书来充实日常生活,那我们就将会拥有强健的精神筋骨和丰盈充实的灵魂世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花冠病毒》意在指出人类的不恰当行为唤醒了病毒,才招致其攻击,造成灾难,目的是告诫人类要爱护自然、保护环境。
  B.病毒肆虐,面对恐慌和毁灭,普通人难免会陷入心理困境。唯有那些具备勇气和责任感的强者,才能帮助人类走出困境。
  C.2020年疫情重灾区在武汉,抗疫的主战场也在武汉。所以说抗疫文学的创作者除了散见于其它地方外,主要集中于武汉。
  D.疫情期间,宅家时的选择纯属个人问题。宅在家中睡懒觉,打游戏,追网剧,只要适度,没有任何问题,是不能指责的。
  3.下列各项中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西汉匡衡凿壁偷光,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后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B.三国时期吕蒙用心读书后,鲁肃再次和他交谈,感叹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C.北宋范仲淹断齑划粥,却毫无怨言,专心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政治家。
  D.南宋吕祖谦性情急躁、易怒。通过读书,磨炼品性,心中忿气“涣然冰释”。
  4.请从“文章合为时而著”的角度概括材料二中“抗疫文学”应具备的两个特点。(4分)
  5.钟南山院士在接受CGTN采访时表示:“新冠病毒”可能会和人类长期共存。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我们将如何应对这一情况。(6分)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神的审判
  海明威
  迪克•海伍德扣上厚呢短衣领子的纽扣,领子竖起到了耳朵边上。小木屋里,壁炉上方的鹿角挂着来福枪。迪克取下枪,戴上他厚重的毛草连指手套。“皮埃尔,今天我要去看看朝着卢恩河的那条布阱线路。”他说道,“天杀的,这天可真够冷的。”他扫了一眼温度计,“零下四十二度。好了,再见,皮埃尔。”皮埃尔只是咕哝一声作为回应。迪克穿上雪靴,在地面上,以一种旅行家在荒地上穿着雪靴迈步的姿势,大摇大摆地出发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