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180字。
兴仁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熟人社会并非仅仅是信息对称,在费老那里,传统的乡村社会是乡土社会,也是熟人社会,这个熟人社会不仅信息对称,而且有公认一致的规矩,以至于语言沟通都变得不必要了。这种信息全对称以外的公认一致的规矩,可以称为“地方性共识”。地方性共识包含价值与规范,是农民行为的释义系统和规范系统,由其塑造的农民的行为逻辑—我称为乡土逻辑—的重要特点是中庸、平和、不出头,是一种实用、理性的态度,表现为不认死理、不走极端、不钻牛角尖,人云亦云,大家都这样做,自己就这么做了。
丧失地方性共识的熟人社会或许仍然是信息全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出于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这在乡下就可以构成一个最小的社区。
B.在四川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存在着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其他地方的农民大都聚村而居。
C.因早年殖民开拓时代人少地多,美国乡下大多是一户一个单位,故其精神是个别负责、独来独往。
D.家庭往往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抚育社群,但也有特殊的团体并不以家庭为单位,例如军队和学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传统的小农经济时代,生产力是有限的,所以每家能够耕种的土地面积不会太大,家庭住宅与其耕作的土地也不会距离太远。
B.在南方农村的水稻种植区,出于开沟挖渠、集中灌溉的共同需求,许多农户会因集中居住于水源充沛的河岸两侧而形成不同的村落。
C.乡土社会实行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一般由家庭中的男丁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如果其后代也这样繁衍增多,便可能形成大村落。
D.为了保卫村落安全,中国农民聚村而居,村与村间虽不会完全孤立、隔膜,但相互往来也很少,因而体现出相互警惕的地方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的熟人社会不仅信息对称,而且有公认一致的能够规范农民行为的“地方性共识”。
B.地方性共识瓦解的熟人社会可能出现每个人都算计他人的现象,导致社会基本秩序无法维系的后果。
C.1990年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进入2000年以后,“半熟人社会”逐渐形成。
D.“无主体熟人社会”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村庄主体丧失,二是过去农村社会自主性的丧失。
4.材料一中写美国的乡下居住情况的目的是什么?(4分)
5.根据材料二归纳总结半熟人社会区别于熟人社会的重要内涵。(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怡清斋
白秋
怡清斋,是个茶庄,店不大,却很显眼。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进门正中挂了一幅“关公夜读”的年画,看斑驳灰暗的纸质,就知道有些年头了。左右一副对联也很有意思,上联:春风大雅能容物,下联:秋水文章不染尘;横批:惜物惜缘。
老板丁公邃,潍县坐地户,幼时上学不用心,他爹看他不是上学的料,怕他走弯路,就把他托付给福建一个亲戚,学做买卖去了。
别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