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4420字。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题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苞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碎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为“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里人多。这是正确的。
  (摘编自《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材料二: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
  1. 材料一中对“愚”的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从客观标准来看,乡下人是“愚”的,中国乡村的症候就是愚、病贫相联结。
  B. 乡下人不知如何躲避汽车与城里人不认识苞谷一样,都是“愚”的具体表现。
  C. 作者看来,“愚”就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而识不识字并不是愚不愚的标准。
  D. 乡下人“愚”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主要是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如城里人。
  2. 材料二中关于“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礼是在教化中养成的敬畏之感,但有时也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
  B.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文明”“慈善”等意思。
  C. 礼是由个人习惯来维持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自己私下停止。
  D. 礼是高于道德的,并非社会舆论所维持,是经教化而主动服礼的习惯。
  3. 三则材料中论证方法的运用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在分析乡下人的“愚”时,运用了例证法,使论证更形象、明确。
  B. 材料二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明确地指出了礼与法律、道德的不同之处。
  C. 材料三以“柴”与“波纹”为喻,生动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
  D. 材料三引用“一表三千里”,说明生育和婚姻结成的网络不断向外扩展。
  4. 材料二引用了“颜渊问仁”的事例,其作用是什么?(4分)
  5. 请结合材料三,概括“差序格局”的主要特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街吃家
  刘建超
  ①老街人爱把食客分为三种。
  ②一种为吃货。吃货是最招饭铺里待见的那群人,想生意兴隆,就要有成群结队的吃货。吃货只管饭菜顺口,呼呼啦啦尽往嘴里扒拉食物,撑得肚圆胃胀,打着饱嗝方舒服。一种称吃客。吃客是店里的老主顾,熟悉大厨手艺,而大厨也知吃客口咸口酸,调剂得吃客味蕾全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