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400字。  阜平县八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语文
  本试卷共8页。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1~4题20分)
  1.冀对近期所学字词进行了整理。请你阅览他的部分笔记,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易错字音:烘烤(hōng) 农谚(yán) 狩猎(shǒu) 缄默(jiān)
  易错字形:枯燥 山簏 慧星 沟壑
  重点成语:天衣无缝 目空一切 叹为观止 戛然而止
  (1)“易错字音”中,有两个字的字音标注错误,请你改正。(2分)
  ①________字应读作________ ②________字应读作________
  (2)“易错字形”中,有两个词书写有误,请你改正。(2分)
  ①________应写作________ ②________应写作________
  (3)用笔记中的重点成语造句,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那些到处招摇撞骗的人,编织着自以为天衣无缝的谎言,然而在真相面前终难自圆其说,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B.他恃着自己成绩优异,目空一切,每每不把人放在眼里,因而朋友不多。
  C.许多孩子刚摆脱尿布就开始摆弄手机等电子产品,其热衷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D.苏州弹词,几乎每一句的最后一字,都是轻轻落下、戛然而止,风格鲜明。
  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甲】《蒹葭》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但三章中描写的景物又有所不同。第一章,是写露凝为霜时,能看到蒹葭茂盛的样子;到第三章开头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写露水还未干时,蒹葭茂盛且鲜明。
  【乙】《小石潭记》中写潭上四周景色,用“竹树环合”四个字写竹树丛生的状态,与前文“伐竹取道”呼应,突出了此地的幽僻,进而点出“寂寥”“悄怆”的特点。
  【丙】在这首诗中,“平”“涵”“混”等词的运用,锤炼精妙,富有表现力,写出了烟波浩渺、水天合一的宏伟气象。
  (1)请在甲段文字空缺处填上相应的诗句。
  (2)乙段文字描述的是《小石潭记》中“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_______________,凄神寒骨,_______________”这一段话。
  (3)丙段文字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可以使我们联想到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近年来,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石洞子沟小学本着“减量、提质、增趣”的原则,不断优化学生特色课程,培养学生多样的兴趣爱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B.早春时节,位于河北坝上地区的承德市御道口牧场管理区银装素裹,仿若一幅美丽的画卷。
  C.我们要以奇思妙想和数字化手段宣传好、传承好、挖掘好成语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D.此次河北省“百城千园行”活动的启动,旨在推动工业互联网各要素向园区、县域落地普及,促进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4.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你所在的班级开展“别出心裁品古诗”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帮助同学解决下列问题。(5分)
  (1)同学们计划在教室门口张贴一副符合活动主题的对联,作为活动场地的标志。请你从下面几句零散的上下联中整理出一副最适合的对联。(2分)
  ①诗词歌赋均抒情 ②赏意境陶冶情操 ③废寝忘食兴事业
  ④读诗词提升修养 ⑤风餐露宿创辉煌 ⑥天涯海角亦相从
  上联: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2)同学们策划了下面表格中的活动栏目,请你帮忙补全活动形式和内容。(3分)
  别出心裁品古诗
  活动栏目 活动形式 活动内容
  诵诗•声情并茂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配合背景音乐,声情并茂地朗诵一首古诗
  品诗•诗中有画 举办“古诗意境绘画”展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辑诗•佳作荟萃 举办“优秀专题诗集”评选活动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5~20题5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5~6题。(6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5.同学们朗读“无为在歧路”一句时,有人认为重音应该放在“无为”上,有人认为重音应该放在“歧路”上,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说出你的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首诗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表现出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7~10题。(13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老人入,杨从之,穴渐小,约三四十步即渐宽,又三四十步出穴,即田土,鸡犬陶陶①,居民之大聚落②也。至一家,其人来迎,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子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均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③者惟米薪鱼肉蔬果,此犹不阙也。惟计口授地④以耕以蚕,不可取衣食于他人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