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620字。

  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校际联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在全球化浪潮汹涌冲击、西方价值观受到追捧以及国人普遍感到精神无根的当今社会,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幸福观问题上的思想和观点,对于追求幸福生活的中国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儒家对幸福观提出了新的理解,儒家把寿命、富贵等幸福的要素看成是外在的,是由上天或命运决定的,唯有“攸好德”是人自身可以把握的,能够通过人的努力而获得。
  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把幸福看作是高于任何物质生活和境遇本身、超越富贵贫贱之上的一种心理体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吃粗粮,喝生水,弯曲着胳膊当枕头,乐在其中,不正当的财富和官职就像过眼烟云。在孔子看来,幸福与物质的丰裕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采取“不义”即不道德的方法获得富贵,那不是真正的幸福,是不值得人去追求的。
  传统儒家幸福观主张德福一致,认为道德与幸福内在融于一起。儒家强调美德对于幸福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美德,就不可能获得幸福,人生的幸福体现在个人的善行之中,人们不断提升个人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而为了修炼美德,就不能执着于物质生活的享乐之中,即便是“一箪食,一瓢饮”,只要能够修得高尚的品德,这样的苦行精神也是值得赞颂的。在儒家那里,幸福只是道德的伴随物或附属物,并不具有完全独立的意义,一个人有了美德,幸福也就随之产生。西方著名的道德哲学家康德有着与儒家德福一致相同的思想。道德和幸福是康德伦理学中的一组范畴,康德认为道德高于幸福,道德不可化约为幸福,幸福包括“使自己幸福”与 “使他人幸福”两个方面,后者比前者更具有道德意义,尽管德福一致实现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但人们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努力追求德福一致。
  传统儒家幸福观主张仁爱幸福。这一观点与德福一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因为美德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人的幸福,而应当将个人的幸福融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之中。仁爱是儒家伦理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仁就是恩及四海,就是博爱,它要求人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要对他人施与善心,尽可能多地帮助他人,在他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提供支持。仁爱幸福体现的是“自我独乐不如与民同乐”的幸福境界,实行仁爱的方法是“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终实现普天下人的共同幸福。
  与儒家幸福观不同,道家主张合于自然的幸福,认为万物的本然状态是最好的状态,一个人是否享有真正的幸福,不是看他是否拥有财富、地位和知识,也不在是否具有他人所尊崇的德行,而在其是否合于道或自然,如果顺应自然之性,就能得到最大幸福,所谓“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道家告诫人们,在现实的生活中,不必太在意一件事情在当下来说是祸或是福,从辩证的思维看,一种因素中往往潜伏着对立的另一因素,祸与福双方是可以转化的。老子进一步阐述道:“祸福无门,唯人所召。”认为祸、福虽难以预测,但可以依靠人的努力去转化和维护,从而在祸福面前形成更为平和的心态,达到一种坦然而和谐的幸福状态。在老子的思想中,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对于人的行为而言,“无为”并不是不行动,而是顺应自然而动,“不争”亦不是不行动,而是回归事物的自然本性,是一种如水一般的运动。人通过各种行动而使内心得到满足,在这种满足之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人在动态的行动中满足自我,从而产生幸福感。道家把幸福理解为一种运动的过程,在运动中把握幸福,才能使幸福在生命的运动中持续存在。
  道家并不否认人的需要或欲望,认为人的需要或欲望都不是确定不变的,而人产生正常的需要和欲望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贪欲却是祸害的源泉。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罪过没有比填不满的欲望更大,祸害没有比不知道满足更大,灾难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所以,一个人懂得满足而感到心满意足,就能经常处于满足和幸福的状态。
  而墨家认为,幸福的获得除了需要“强”“力”之外,还必须以“义”为其做合理性辩护。“万事莫贵于义”,“义”是墨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与“明天志”一脉相承。“天志”表现在人间就是“义”,求利而思义,人的“强”“力”必须限制在“义”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追求幸福生活实际,即幸福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义力行事,人们只要贵义而重力行,即努力劳动并持之以恒地践行道德行为就可以得到幸福。因而,它对老百姓的幸福观影响更为直接。
  由于儒家文化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占有主导的重要地位,所以,尽管出现了如道家、墨家这样的与儒家不同的幸福观流派,但是儒家所倡导的幸福观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占有统治地位,对中国人追求幸福生活的影响最为深远。
  (摘自蒋颖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
  材料二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就不会被他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做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马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认为,幸福与物质没有关系,只追求富贵,那不是真正的幸福。
  B.传统儒家幸福观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人的幸福,而应当将个人的幸福融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之中。
  C.“与天和者,谓之天乐”道家主张合于道或自然的幸福,如果顺应自然之性,就能得到最大幸福。
  D.人类要获取幸福必须首先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所以当人们吃不饱穿不暖时就不必再追求精神需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康德讨论了道德与幸福的关系,他认为“使他人幸福”比“使自己幸福”更具有道德意义。
  B.在阐述儒家幸福观时,引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指出了实行仁爱的方法。
  C.马克思指出青年应该在工作和创造中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整体提升。
  D.“祸福无门,唯人所召。”所以人们只要努力去转化和维护,就能达到一种坦然和谐的幸福状态。
  3.下列材料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在分给他人幸福的同时,也能正比例地增加自己的幸福。
  B.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煮茶。
  C.通往幸福的最错误的途径,莫过于名利,宴乐和奢乐生活。
  D.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幸福观,请简要分析其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5.习主席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结合材料二谈谈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幸福观。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看 座(节选)
  相裕亭
  某一年,小麦扬花、青杏挂枝的时候,盐河口捕鱼的汪福,正在大盐东沈万吉、沈老爷家秫子地边的河心岛上扳罾捉鱼,河对岸,一辆马车“吁—”的一声,停下了。
  当时,汪福认为是过路的商客,停下来观看他如何捉鱼呢。所以,他没去搭理对方,只顾忙于扳罾、收鱼。等看清楚河对岸那个身着长袍的老人,是沈家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