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题,约14690字。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共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美国一位作家这样评价教育:“对孩子们来说,一句赞扬抵得上十句责骂。”赏识教育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强调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对学生多加鼓励,使他们在情绪上得到满足,使其学习心境保持“愉悦”,从而使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都处于良好的活动状态,产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强化学习效果,并取得求知的成功。
在教育的现实过程中,因为要赏识学生甚至讨好学生,教师对犯错误的学生不敢管、不愿管、不再管,教师基本的批评惩戒权被剥夺,教育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2019年11月22日,教育部发布关于《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根据意见稿,“教师在课堂教学、日常管理中,根据学生违规违纪情形”“当场进行”不同程度的教育惩戒,对此有人欢呼:严慈一体、赏罚分明的教育,终于要降临了。
《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引入了罚站、面壁反省、请家长等处罚措施,要让教育惩罚成为学校管理的常态。
法国思想家涂尔干说:“惩罚的方式比惩罚本身更重要。”惩戒教育者认为,完整的、恰当的惩戒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惩戒教育是一种教育技巧,可以达到惩前毖后,维护纪律,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只有捆住孩子的野性,孩子才会更加珍惜当下,懂得奋进,感念师恩。
(摘编自《让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并行》《浅谈惩戒教育的意义及其运用》)
材料二 遏制校园欺凌,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需要赋予学校、教师适当的教育惩戒权。既然惩戒是教育的一部分,就应该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来厘清教育惩戒的适用场合、方式方法及处罚程序。但从我国的现有法律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等主要是把焦点放在对教育主体或成年人的约束上,对于未成年人犯错如何惩罚,在法律方面尚属于“模糊地带”,以致类似事件发生时,教师和学校很难有效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惩戒教育是完整的、恰当的教育,达到了惩前毖后,维护纪律,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B.未成年人保护法、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中尚未明确规定对未成年人犯错该如何惩罚。
C.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教育学生,学生的过错行为就可能得到强化,如此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教学秩序的建立。
D.教师除传授知识、技能外,还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建设健康的、丰盈的精神世界。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教师应有明晰的教育惩戒权教育惩戒不能在教育场中缺席,但在惩戒过程中,教师也不能过于随意化、个人化、情绪化。
B.学生犯错时,如果教师可以及时地、科学地对其惩戒,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改正错误,也能得到学生家长的理解。
C.教师优待部分学生、歧视另外一些学生,是因为教师把学习成绩当作单一的评价标准。
D.教育惩戒应该有具体清晰的规定,便于学校和教师恰当处理学生不良行为并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3.下列说法中,和材料三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犯了过错的学生应当受到惩罚,这并非为了体罚他们,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成才。”
B.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应该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
C.“每样事都替孩子做,不希望孩子做什么事,这是对他有害的,孩子通常不需要娇养,他们要能担负起一定的责任。”
D.“凡是必须使用教育惩戒的地方,凡是使用了教育惩戒能够有益处的地方,教师就应当行使教育惩戒权。”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从论证结构和方法的角度简要说明。(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吉祥如意
郭文斌
五月是被香醒来的。娘一把揭过捂在炕角瓦盆上的草锅盖,一股香气就向五月的鼻子里钻去。五月就醒了。五月一醒,六月也就醒了。五月和六月睁开眼睛,面前是一盆热气腾腾的甜醅子。娘说,看今年这甜醅发的,就像是好日子一样。五月把舌头伸给娘,说,让我尝一下。娘说,还没供呢,端午吃东西可是要供的。五月和六月就呼地一下子从被筒里翻出来。
等他们洗完脸,爹和娘已经在院子里摆好了供桌,甜醅子和花馍馍已经端到桌子上了,在蒙蒙夜色里,有一种神秘的味道,仿佛真有神仙在等着享用这眼前的美味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