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00字。 《第二单元》
1. 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归省(xǐng) 嘱咐(zhǔ) 眼眶(kuāng) 风雪载途(zǎi)
B. 亢奋(kàng) 晦暗(huì) 锵然(jiàng) 草长莺飞(yīng)
C. 萌发(méng) 农谚(yàn) 追溯(sù) 海枯石烂(kū)
D. 劫难(nán) 陨石(yǔn) 褶皱(zě) 惊心动魄(pò)
2. 下列子中加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B.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备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C. 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做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
D.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杳无音信。
3.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B. 《恐龙无处不有》中“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
C. 《大雁归来》一文中“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一句,写出了大雁的高傲与娇气。
D. 《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作者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4. 结合语境,下面语段中字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piān)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 )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xiāo)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 )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A. 翩 sù 销 zài B. 偏 shù 消 zǎi C. 翩 shù 消 zài D. 偏 sù 销 zǎi
5.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
②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
③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
④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趣的故事。
⑤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那么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
⑥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致。
A. ⑥①②⑤④③ B. ②①⑥⑤③④ C. ⑥②⑤①③④ D. ②⑥①⑤④③
6.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我们学过他的《大自然的语言》。
B.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通过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和斯石英的形成原因,为我们深入浅出地揭示了抽象而又深奥的科学知识。
C. 从说明对象的角度来看,《时间的脚印》属于事物性说明文。
D. 《大雁归来》的作者是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
7. 读课文《大雁归来》,按内容填空。
作者描写大雁,主要运用了______修辞,描写了大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具有______观念。它们的迁徙是一首______,它们和人类一样有感情,有灵性。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大雁的______之情。
8.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阿西莫夫, 国科普作家、 家。代表作有《新疆域》《 》等。
(2)《恐龙无处不有》依据 的事实,说明了“ ”理论。《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石子”的 、 、 的介绍,说明了 。
9. 名著阅读。
这时我发现戴着厚玻璃近视眼镜的交通处长李克农在笑我。他扯扯我的袖子,对我说:“你可以叫他“小鬼”,或者可以叫他“同志”,可是,你不能叫他“喂”。这里什么人都是同志。这些孩子是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是革命者,所以自愿到这里来帮忙。他们不是佣仆。他们是未来的红军战士。”
(1)选文情节出自美国著名记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名)的纪实性报道《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____________(书名)。
(2)选文细节反映出红军内部的什么特点?请写出作品中能表现出这一特点的其他两个情节。
(3)请写出一个与上一题两个情节不相关联的其他人物,并结合作品中有关此人物的情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10. 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修改。
①地势升高,空气层变薄,空气密度变小,在5000米的高度,1升干燥空气的质量大约0.7克左右。②由于空气的密度和压力适宜,使低海拔的平原地区成为人口密集的地方。③在极高海拔地区,空气十分稀薄,气压非常低,人类难以生存,也感到不适。④比如说,登山运动员攀登海拔8千多米高的珠穆朗玛峰,在到达一定高度后,吸入携带的氧气,补充氧气奇缺带来的不适,正是这个道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