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460字。
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物,他们认为爱人甚于爱物,是有差别的。
B. 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才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
C. 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善待地球”“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等都属此类。
D. 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还必须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猎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
B. 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有所不同。
C. 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的生杀予夺权,但地球的毁灭必定带来人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
D. 材料一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中 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观点的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C. “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D. “君子之于食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4. 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论述角度,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不同。
5. 当前我国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对所有人一视同仁”错误,由材料一第1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可以看出,先秦儒家对人的爱是有所区别的。
B.“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错误,由材料二第1段“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可以看出,对地球而言,“人类的力量支持”绝非必要。
D.“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错误,由材料三最后一段“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可以看出,选项对人类之于自然的角色的判断是错误的。人类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故选C。
(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