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380字。
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2024届高三10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出现,使“有图有真相”的观念受到了冲击。特别是在当下的新媒体时代,我们更要谨慎地思考一个问题:有图就一定有真相吗?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的第 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10.11亿,较2020年12月增长217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1.6%。2020年,手机网民规模9亿左右。 8.88亿人看短视频,6.38亿人看直播,8.12亿人网购,4.69亿人叫外卖,3.25亿人用在线教育,2.39亿人用在线医疗……当前,伴随新兴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尤其是新媒体已经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赫尔马特•根舍姆曾经说过,摄影是世界各地都能理解的唯一“语言”,它在所有民族和文化之间架设起桥梁,维系着人类大家庭。新闻图片因其直观具象的呈现,更能够引起受众的共鸣,是新闻价值呈现的重要增长点,这和图片“一图胜千言”的特性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再加上新媒体“快”的特性,大量的现场照片,辅以简短的文字描述,新闻事件还在进行着,新闻报道已经发布出来了。 以“行驶的高铁上竖立硬币不倒”为例,硬币竖立在车窗框边,随着列车高速运行,几乎没有晃动,进而揭秘中国高铁为什么这么稳。在报道中,绝大部分媒体采取了新闻图片为主、视频和文字为辅的报道方式,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现场感,加深了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感受和认知。
正如麦克卢汉所言,从视觉上说,具有高清晰度的照片可以被列为热媒介,其传递的信息是清晰的,是一目了然的,不需动用更多的感官和联想就可以明白。长期以来,“有图有真相”的观念在受众的脑海中已经根深蒂固。但在今天看来,有图未必有真相。2011年6月23日,北京遭遇了强暴雨天气,不少地方瞬间变成“汪洋”。很多热心网友纷纷通过微博发布各处积水的照片,更有网友将照片归纳成集,诙谐地称之为“新燕京七景”。 这组照片因为诙谐幽默引起了关注,很快便在微博上呈几何式传播。 一名新浪微博网友“点子正”经过搜集比对,确认其中3张照片系“移花接木”,后经北京晚报记者查证,找到了这3张照片的原始出处。这一案例揭示了“有图未必有真相”的道理。在受众眼里,之所以说“有图有真相”,是基于两个理据:一是相机和照片的属性。 受众普遍相信相机和照片是对事物的客观记录,具有纯粹的信息价值。二是照片代表的是一种现场证明。 《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一书中指出:“人们构造了这样的观念,一张照片的纪实本质,因它与其作者的个人真实经验有关而增加了力量。 由‘就在那里’的感觉得到的可靠性,赋予照片一种特有的真值。”
但是近年来,“照片”被戏称为“照骗”,恰恰反映出真相在照片中的迷失趋势。 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一是真相是复杂多变的,而谣言又快于真相。许多看起来真实的图片,可能只是反映了一部分客观事实,因为图片在反映事实时已经暗含了拍摄者的主观倾向。二是新闻图片作为瞬间记录很难展现事实的全貌。一方面,图片是对现实状况片段、瞬间的截取,摄影本身具有的点状瞬间性和事实的线性延续就存在矛盾;另一方面,随着技术手段的发展,精湛的PS技术通过图片合成手段可以让任何人出现在任何场合,图片本身具有的现场性受到了冲击。三是“图文两张皮”现象存在。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指出:“每一张照片的道德和分量取决于它被放置于何处。照片随着它置身于其中被人观看的情境而发生变化。这些情境中的每一种情境都会为照片提供一种不同的作用。”新闻图片具有很强的“即时视证”的特点,尤其是遇到突发事件,新闻图片极易被受众认为是对现场的报道,上文提及的“新燕京七景”就是典型的“图文两张皮”案例。
(摘编自雷英杰《新媒体时代,有图未必有真相》)
材料二:
人类自从有了摄影,改变了生活的许多方面,但是随着摄像机的增多,特别是手机拍摄的方便和随处运用,所谓“有图有真相”的观念受到了挑战,有时图太多反而使得真相扑朔迷离。 因此,我们不要轻易相信图像。这里不说移花接木的图像,即使是来自现场的摄像和图片也并不等于真相,因为它们起码“篡改了世界的规模”,且“照片本身也被缩减、被放大、被裁剪、被修饰、被窜改、被装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有图有真相”走到了今天“有图不一定有真相”的窘境,与当下的新媒体时代不无关系。
B.媒体通过新闻图片揭秘中国高铁高速平稳运行的真相,加深了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感受和认知。
C.因为相机和照片都是对事物的客观记录,具有纯粹的信息价值,所以人们相信有图就有真相。
D.虽然每一幅图像多多少少都会有拍摄者或播放者的阐释,但有些事情还是有公共真相存在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网民有着超过10亿的规模,网民整体素质不佳,是真相容易迷失的最主要原因。
B.我们人类大家庭之所以能够得以维系,是因为我们拥有世界各地的通用语言——摄影。
C.因为图片在反映事实时已经暗含了拍摄者的主观倾向,所以照片不可能反映客观事实。
D.反映同一件事情的不同图像,它们可能会拥有着公共真相,但也会有掩盖真相的可能。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西德尼•格鲁森声称:“也许我跟不上时代了,但我坚决维护新闻栏目的纯洁性。”
B.提出“我思故我在”观点的大哲学家笛卡尔提出不要相信感觉经验的真实性。
C.《时代》杂志创立者卢斯说:“谁敢说自己客观,我就告诉他不要再自欺欺人。”
D.威廉•詹姆斯认为任何人都自然而然地与他自己有特殊的关系,所以他不能直接和其他人共享意识。
4.结合材料二第二段的关键词,简要分析“新燕京七景”事件。(4分)
5.作为新闻失实的一种表现形式,“有图无真相”严重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降低了新闻的可信度,这一问题亟待解决。请你根据材料内容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剪 春 罗
刘正权
进来!他双手拆腰站在办公桌前,那架势,竟有点儿不怒自威。他一向被外界“誉”为优柔寡断之人。误解了不是,作为主政一方之人,什么事都得一思二思再三思的,他不想做一言堂式的家长。
是秘书。①大踏步变成小碎步的秘书。
拤腰不是威严,额头细密的汗珠出卖了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