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940字。
6.2《为了忘却的记念》练习
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从乾陵到茂陵
林非
汽车开出了西安市区,就在一片望不见边缘的丘陵地上,缓缓地攀登着。
这黄土高原上,有多少数不清的方阵:火红的,是辣椒;碧绿青翠的,是玉米;黄澄澄一片的,是收割后耙平的土地。这缤纷的色彩,这几何的图形,多么秀丽迷人。庄稼人的手真巧,心真灵,我觉得自己似乎是进了艺术家们精心开垦的花园。
在这些图案的外面,却又是苍茫、辽阔和雄浑的大地,层层地包围着它,不由得使我从心底里感到舒展,想要伸出手掌,触摸那离得很近的天空,扯几朵白云下来。
在这高原上,望着头顶的云彩,沉思着天地的悠悠,回忆着祖先的足迹,我的多少情思,随着起伏的丘陵,越过人生,越过历史,在半空里翱翔,就这样到达了乾陵底下的一片平滩上。
我沿着夹道的石俑,穿过两行碧绿的枫树,往顶上攀去。这埋葬着武则天和她丈夫唐高宗李治的乾陵,远远看去,也许只能说是一座矮矮的小丘。我心里想,走不了几步路,就能站在顶上眺望了。不过真的走起来,却还挺费劲的,那一段陡峭的土路,爬得我气喘吁吁,额头冒汗,幸好路畔有丛丛的柏树,遮住燥热的阳光,阵阵的凉风,习习吹来,唤起了我跋涉的兴致,于是信步走了上去。
我的心儿在胸口突突地跳,喉咙里不住地喘着粗气,原来我刚才过早地轻视它了。我将会功亏一篑,屈服于被自己轻视的小丘吗?绝对不行,这不合我的脾气,于是我在乱石中,寻觅着平稳的立脚点,左手按住石块的边缘,右手拉住石缝里的青草,连奔带跑,总算走到了小丘的顶上。
这里,是附近一大片平原的制高点。往四周极目远眺,苍茫的大地尽收眼底。连同武则天在内的多少帝王,或者是不用帝王称号的那些独裁者,当他们活在世上时,都想牢牢地统治这幽谷里无数的子民;一旦死去,还要将他们的尸骨,永远高踞在百姓的顶巅。这是多么狂妄和愚蠢的念头,对于不甘心做奴隶的人们,对于具有自尊心的人们来说,是多大的不公,多大的侮辱。
可是他们在生前也许不会想到,千百年后竟有许多平凡的人们,站在他们的头顶,缅怀往昔和瞻望未来。让他们的幽灵在地下哭泣吧,多少平凡的人们,终将拨开专制的迷雾,走向自由和平等的坦途。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先写自己认为乾陵只是矮矮的小丘,后又写攀登时气喘吁吁,但最终也不放弃,意在突出自己倔强顽强的性格。
B.文中写到汉武帝墓前几位老人的眺望,并对他们的心理进行想象和揣摩,实则表现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思考。
C.在写到霍去病墓时,作者只引用了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话,却足以表现出他对霍去病的无限敬重。
D.作者在写石俑和马踏匈奴的石雕时,并未简单地停留于对其外在形态的描摹,而是善于抓住其中神韵,刻画得形象而有灵性。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以景点、行踪顺序来安排材料,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
B.第2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黄土高原色彩绚烂、苍茫雄浑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赞美。
C.有别于游乾陵对墓本身的感慨,作者在游茂陵时将重点放在了墓旁的石雕上,在对石雕作品的细致刻画中,带领读者游弋于永恒的艺术空间。
D.文章将重心放在对历史的“遗作”——陵墓的夹叙夹议上,以叙衬底,以议调色,并融注史实,行文舒展,可谓耐人寻味。
3.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文章最后作者写道:“我在汽车里颠簸了将近四百里路,我的收获却或许是漂洋过海也无法得到的。”你认为作者都收获了什么?请结合原文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高三十五①书记
杜甫
叹惜高生老,新诗日又多。
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
主将②收才子,崆峒足凯歌。
闻君已朱绂③,且得慰蹉跎。
【注】 ①高三十五,高适,在族中同辈排第三十五。②主将,哥舒翰。高适在天宝十一年(752)秋冬之际,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任掌书记。③朱绂(fú),指做官。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