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240字。
《荷塘月色》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清塘荷韵
季羡林
①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②我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
③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够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命了。
④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⑤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有校外的农民来捞水草,我总请求他们手下留情,不要碰断叶片。但是经过了漫漫的长夏,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令人灰心的一年。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几颗外壳呈黑色,极硬的洪湖莲子投入池塘,怀着希望和忐忑,期盼莲子在淤泥的包围中慢慢萌芽。
B.历经两年的期待,在第三年出现奇迹,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圆圆的绿叶,作者内心得到一丝慰藉但还是略感失望。
C.第⑨段写作者坐在塘边观绿肥红肥,观莲瓣坠落,内心宁静,这是作者对生命的深刻体悟,也是一种超然之态。
D.在冰下冬眠的荷花,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这是作者的独到之思,也流露出作者的失意感伤。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一年一年地翘首祈盼,几棵弱小的莲子,就在这关注、企盼中慢慢长叶,作者尽情的渲染为下文荷叶满塘蓄势。
B.莲子、荷花的生存状态与作者的心境、情绪融合,成为作者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者为我们创设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C.本文是季羡林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文章语言清新俊逸,行文平易晓畅,直白中蕴蓄着哲理,情感朴素真挚,令人感动。
D.《荷塘月色》写月夜荷塘的静态,力求描绘出物境之美;本文写荷花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的成长动态,重在表现莲荷的高洁顽强。
3.作者在第⑦段阐发了对生命的感悟,请结合文本谈谈这种感悟由何而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