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5720字。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综合检测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如果我们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这套行为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礼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节选自费孝通《礼治秩序》,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礼和法律本来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只是一种行为规范,用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
  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
  C.礼是在教化中养成的敬畏之感,但有时也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
  D.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约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C.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D.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C.礼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D.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有关《乡土中国》1~3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   )
  A.《乡土本色》一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根基,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
  B.大多数中国人至今依然有着“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思想,这些都是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的表现。
  C.维持乡土社会行为准则的是道德和法律,“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D.中国乡土社会没有文字的原因是:文字不是必要媒介;面对面接触通过语言等传情达意;生活基本定型,不需要文字帮助记忆。
  5.下列对“乡土本色”章节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城市,人与人关系疏远,近邻形同陌路;而在农村,人与人关系熟络,近邻堪比亲人,这体现了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
  B.在乡土社会中,亲属、村民间借钱也司空见惯,先靠人情做抵押,再辅以签字画押,订立字据,这体现了乡土社会的信用来源于从熟悉中获得信任。
  C.中国农民聚村而居是出于聚亲连族、抵御外敌、保卫家园等考虑,闽南山区一带的圆形、八角形、纱帽形等土楼村落就是典型例证。
  D.美国耶鲁大学的一群中国老人在学校的一处荒地上遍种蔬菜,这种行为体现了中国人对土地的敬重与依恋。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作家王开岭在散文《乡下人哪儿去了》中记述了70年代,沂蒙山区一个公社赊小鸡的现象。文中说:“所谓‘赊小鸡’,就是用先欠后还的方式买刚孵的鸡,卖家是游贩,挑着担子翻山越岭,你赊多少鸡崽,他记在小本子上,来年开春他再来收钱,实在没钱就用鸡蛋顶账。当时,我小脑瓜还琢磨,要是赊鸡的人搬家了或死了,或那小本子丢了,咋办?那岂不冤大头?”
  请结合《乡土本色》相关章节的理论来解答材料中的疑惑,不超过100字。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社会最讲究“圈子”。费孝通早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就提出中国的乡村“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亲的交往,全凭相熟度、关系度,好比投石入水的涟漪效应,一圈圈扩展开,愈远愈疏,愈近愈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