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540字。
1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易错字音
①狭隘( ) ②赤裸裸( )
③麻痹( ) ④戕害( )
⑤已臻佳境( ) ⑥时髦( )
⑦白炽灯( ) ⑧苍穹( )
⑨藉:( )慰藉 蕴藉 ( ) 狼藉( )
⑩葛:( )纠葛 瓜葛 ( ) 诸葛( )
⑪强:( )强人所难 ( )强弩之末 ( )倔强
⑫落:( )落荒而逃 ( )丢三落四 ( )落枕 ( )大大落落
⑬间:( )间不容砺 ( )疏不间亲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
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本身,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土传说;有的人也许喜欢民歌,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阅读之路有千万条。可以从小学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
(摘选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材料二: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研读世界文学可以让我们获得真正的教养,增添思想、经验和理想上的财富。
B.黑塞认为读书要凭着兴趣读,履行义务般强迫自己去读,则无任何读书效果。
C.围绕某一个中心读书,是文本精读的重要方法,有助于养成仔细分析的习惯。
D.读书时确定了中心,容易形成系统组织,一个人头脑中可以有多个系统中心。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何人都无法阅读完整个人类的文学,因此无法建立起与整个人类的生动联系。
B.阅读路径很多,只要凭爱好去读诗歌、小说或乡土传说,就会得到相同的阅读认识。
C.苏轼与朱熹所主张的阅读方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的阅读方法,仅仅适用于专业研究者。
D.由新的知识与旧有的知识围绕一个中心联络贯串形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动态的。
4.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材料二中提出的确定中心来进行阅读的一项是( )
A.学习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单元课文时围绕“青春”展开阅读与交流。
B.搜集唐代诗歌中垂钓者意象材料,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细致分析。
C.为完成论文“论散文的真实性”,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并认真梳理。
D.偶然得到莫言的小说《檀香刑》并为之着迷,进而心无旁骛地细读。
5.材料二运用了常见的论证方法,请举两例简要说明。
6.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①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就说对体力、灵敏和美的追求吧,终极目的也并非使我们变得富有、出名和强壮什么的,而是要提高我们的生活情趣和自信,让我们更加快乐、幸福,对自己的安全和健康更加胸有成竹,因而本身便包含着价值。同样地,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