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29400字。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时,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笔或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美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认为,在西方人眼中,20世纪初仍以“台词的讲述”为基础的西方戏剧已经丧失其艺术表现力,显得“肤浅、贫乏”。而梅兰芳呈现的中国戏剧,其最迷人处就在于它融合了包括音乐、舞蹈、对白、动作等在内的各类艺术要素,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诗意的整体”,成为戏剧艺术中居于首位的“综合性的理想”。梅兰芳本人以在海外观众眼中“富有表情”的脸、眼睛,“令人信服”的双手,“最激发人想象”的音乐(歌唱)以及作为一个整体的肢体语言,完美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戏剧唱、念、做、打程式中的审美特性,使得西方观众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和历史距离来理解他的艺术,窥探到京剧所表征之中华文化传统的历史厚度和民族特色。
  梅兰芳在肯定传统、开发传统的基础上对京剧艺术进行了自由而又有限度、有规则的创新。在题材上选择中国文学经典故事或民间神话故事,编演古装新戏;在舞蹈上吸收中国武术中的剑法,创编《霸王别姬》里的剑舞;从成语“长袖善舞”中体悟意境,并根据旦角的水袖动作,研究出《麻姑献寿》里的袖舞;从古代绘画《天女散花图》的形象中创设出《天女散花》里的绸舞。因此,创新之后的京剧投射的仍然是戏剧传统的审美价值,是中国人熟悉的京剧,是符合中国人审美经验,与中国人的生活状况、生命感受和生存理解直接相关的。这些创新使得新编剧目如《霸王别姬》《木兰从军》等成为海外观众喜爱的节目,亦成为京剧的经典剧目。也正是这种对戏剧乃至中华文化传统的认知、尊崇及借鉴性创造使得梅兰芳能够向外国观众呈现出京剧最迷人、最绚丽的一面。
  梅兰芳的跨文化戏剧交流及对京剧文化传统的创造性更新和精粹化,具有极其重要的跨文化意义。海外巡演的巨大成功使京剧摆脱了20世纪初被称为“遗形物”的抨击,成为中华戏剧文化的典范。京剧呈现了中国戏剧传统的包容性和延展性,强化了中国戏剧文化的本土特色和审美现代性,增强了梅兰芳在对外戏剧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自信,为梅兰芳作为“中国文化大使”的文化担当提供了必要条件。
  更重要的是,梅兰芳京剧表演呈现出的审美独特性,与当时西方的现实主义戏剧之间构成了某种本质的差异,使海外戏剧界人士意识到,中国戏剧比当时西方僵化、刻板的现实主义戏剧具有更为鲜明的艺术价值。京剧由此获得戏剧人类学意义上的他者意味,激发了日本戏剧界人士探寻他们传统戏剧的自我及保留真正传统的信心,推动了欧美戏剧理论和实践的现代主义进程。
  要是我们立足于当代新锐的艺术人类学学科视野来考察,梅兰芳的跨文化戏剧交流所引发的西方戏剧界对本国戏剧文化的反省,其实让中国戏剧的价值获取了某种人类学的文化反思意义。在全球文化艺术交流和竞争空前频繁和激烈的当下,我们只有立足于传统文化,保持坚定的文化自信,强化文化担当意识,以互为他者的关系建构为前提,才能构建出真正平等、对称的跨文化交流。
  (摘编自曾澜《让外国观众看到中国戏曲“最迷人处”》)
  材料二:跨文化戏剧的样式千变万化,不能只以最早的那批西方先锋实验戏剧作为选择标准。事实上,与“西戏中演”这类文化杂糅感强烈的显性跨文化戏剧相比,中国戏曲里还有一些戏剧形式的跨文化属性相对隐而不彰。它们往往以“古典”或“传统”名世,却又实则是跨文化的产物。易言之,多元文化因子在它们身上的结合如盐入水,文化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戏剧以“台词的讲述”为基础,显得肤浅且贫乏,而中国戏剧是诗意的整体,是戏剧艺术中居于首位的“综合性的理想”。
  B.梅兰芳对京剧艺术的创新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经验,呈现出京剧最迷人、绚丽的一面,成就了大批经典剧目,也赢得了海外观众的喜爱。
  C.中国戏曲里一些戏剧形式不符合西方先锋实验戏剧的标准,没有“西戏中演”的强烈的文化杂糅感,虽然往往带有古典风,实际却是跨文化的产物。
  D.中国近代主流戏曲尽量避免将异质因素直接捏合,而是将外来理念与自身的一贯特征相互融合,在完成创新的同时又不会出现突兀排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没有梅兰芳对京剧的传承与创新,就无法让京剧摆脱20世纪初被称为“遗形物”的抨击,今天我们也很难看到迷人、绚丽的京剧剧目。
  B.梅兰芳京剧表演的成功,推动了欧美戏剧理论和实践的现代主义进程,由此可见,我们要破除对西方文化的迷恋,强化文化担当意识。
  C.只要将多元文化因子如盐入水般地结合起来,就能成就戏曲作品,使其成为中国舞台上的经典主流和当然代表,从而获得来自异域的喝彩。
  D.越剧超越了“话剧加唱”的生硬杂糅阶段而成为近代主流戏曲,这个案例鼓励艺人们大胆舍弃古老的中国戏曲文化,转而借用异质文化理念。
  3.结合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中不适合做“跨文化戏剧的案例"的一项是(3分)
  A.根据小说《林海雪原》改编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加入了西方乐器伴奏,让人耳目一新。
  B.学戏曲的学生用陕西皮影戏演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引来观众的阵阵喝彩。
  C.王实甫以唐代小说《莺莺传》为蓝本创作的《西厢记》是我国的戏曲杰作,影响深远。
  D.曹禺运用欧洲戏剧“三一律”创作的多幕剧《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中写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我国戏剧文化发展是如何在符合世界的普遍性的同时保存民族独特性的。(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时,要精确把握重要信息,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逐一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解答时,要精确把握重要信息,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逐一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材料的观点,再结合选项分析比对。
  (4)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可从论证结构及论证方法等角度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要理解文本内容,合理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写家
  刘建超
  老街把手艺活做得精湛的人称之为“家”。在老街,你字写得好,写家;你戏唱得好,唱家;你武艺练得好,练家……能被冠之为“家”就是最高的赞誉,说明你手艺活做得好,为人处世德行还高。高德位就是老街的写家。
  高德位自幼酷好书法,三岁跟着爷爷练习书写,八岁便“正草隶篆”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