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5920字。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说明:1.测试时间: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2.客观题答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红色经典之所以在当下受到追捧,是因为它提供了另外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挫折面前的顽强不屈,是追求真理的视死如归,是集体主义的责任担当。以此为精神内涵,红色经典建立起了一种进取、阳刚、开阔的美学风格。而这种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正是今天这个时代所需要和稀缺的。
红色经典是“工农兵文艺”,作为共和国前期,以描写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为主,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艺作品,它们以几千年来一直被忽略、被蔑视的底层普通平民为主人公,把他们塑造成英雄。我们可以认为,它传导的也是一种地道的平民精神。它的平民精神不同于“五四”时的俯视平民、怜悯平民,而是平视加仰视。近距离的平视,使得平民特别是农民的日常生活以从未有过的细腻方式展现于读者面前。只有像柳青、梁斌、浩然这样真正熟悉农民、热爱乡村生活的作家,才能以那样的深情描绘出蛤蟆滩、千里堤、白洋淀、东山坞的自然景色,在渲染时代风云之时,也让读者感受到农民朴实的精神追求和世俗的喜怒哀乐。 梁生宝、朱老忠、萧长春这些人物确实比实际生活中的农民更高大。但这些人物形象不乏可信性,因为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仍然让人感觉是活的人,而非提线木偶。
红色经典突出集体主义精神。“五四”对“个人”的发现,其积极意义巨大,个体权利被尊重是现代性建设的最重要成果之一。但是,关注个人、尊重个人并不等于个人利益至上、不讲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在如今的语境中也可转译为团队精神。人既是个体的人,又是社会人。个体价值被重视是前提,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则是对个体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超越。
红色经典以革命浪漫主义为主导,它传导出一种非常独特的魅力。《红岩》里的英雄超越普通人的地方,不是其非凡的武功或智谋,而是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超强意志力。红色经 典符合毛泽东关于文艺“高于生活”的美学思想,它的超越精神不仅体现于主人公精神气质 的方面,也表现在作品营造的艺术氛围、美学境界的超越性:读者即便知道了林道静不等于 杨沫,或江华不同于马建民,知道了真实的威虎山并不像小说里写得那样险峻、琼海的“南府”有别于电影或舞剧里的境况,也还是喜欢陶醉于作品的艺术氛围之中,因为作品将大家导入了一种更美好的彼岸世界。
(摘编自张江《红色经典是精神的传导》)
材料二:
海涅说:“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觉醒年代》的叙事线索,而其内在核心则在于思想的力量、觉醒的过程。这也是该剧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一是思想的觉醒。主要体现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从引领新文化运动、领导五四运动、探寻救亡之道,到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如果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为时代和受众所欢迎的红色经典,拥有和当下许多文艺作品不同的精神力量,并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
B.红色经典所倡导的集体主义,和五四运动所倡导的个人主义并不矛盾,前者在今天也能近似地作为“团队精神”而被我们理解。
C.红色经典虽然在人物形象、环境等方面有所虚构,但是在革命浪漫主义的主导下,依然 吸引着广大读者,魅力十足。
D.五四爱国运动最终推动了广大民众的觉醒,李大钊和陈独秀二人思想意识的逐步转变,就是这种觉醒的典型例子。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红色经典的平民精神,在作品中表现为描写平民时视角发生转变,在作家身上表现为对平民及其所在环境倾注真感情。
B.红色经典中,有的农民形象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虽然变得高大,但读来依然鲜活可信,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革命信仰。
C.知识分子要有家国情怀,无论是在五四时期还是在当代,对国家未来的关注和思考,都应当是先进知识分子的重要任务。
D.在思想觉醒的过程中,陈延年、陈乔年两人经历了对不同革命道路的比较和实践,最终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道路。
3.下列各项中,最符合“红色经典”特征的一项是( )(3 分)
A.鲁迅 1918 年创作的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自述,揭示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B.孙犁 1945 年创作的短篇小说《荷花淀》,描写了白洋淀地区普通民众的抗日活动,独特的风景美、淳朴的劳动美和战争中的人性美形成了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C.柳青 1959 年创作的《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为线索,表现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D.曹禺 1934 年创作的话剧《雷雨》,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的罪恶,同时也塑造了接受了新思想的、有觉醒意识的青年周冲、鲁大海,表达了社会变革的渴望。
4.请从论证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划线句子的作用。(4 分)
5.有人认为,对于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取得成功的原因,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看法是一致的。 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父亲的想法
梁晓声
父亲进屋与秉昆一起收拾时,寻常交谈似的问:“那个穿一身军服的小伙子,他上北京 的大学了?”秉昆于是明白,父亲在外边听到了屋里的谈话。两个多钟头里,父亲一直在外边,这让秉昆心生自责。只想着把朋友们陪好,却完全忘了外边的父亲,多不应该呀!
他内疚地说:“对,他叫吕川,我们几年没见了。” “是名牌大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